幼儿园古诗忆江南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初探课题,了解背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学习内容,通过解词题和了解词人,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今日,我们将共同学习一首富有深意的送别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出示课题,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并引导学生读题,思考题目中可能隐藏的信息。

3. 解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格式。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呢?预设学生回答,如“西江月”“如梦令”等。

4.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意思,鲍浩然是何人?他将去哪里?浙东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5. 介绍词人王观及其背景,让学生对词人有初步了解。

学习任务二:朗读词文,理解词义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同时逐步理解词的意义。

1. 出示古诗,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与停顿。

2. 提示学生注意“那”通“哪”“哪里”的意思,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3. 学生反复自由朗读,确保字音准确。

4. 齐读这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5. 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基本意义。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等。

6. 小组学习,全班交流,深入理解词的大意。

学习任务三:赏析上阕,感受景美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上阕,让学生感受江南秀丽的山水美景,体会词人比喻修辞的巧妙。

1. 引导学生想象浙东的美景,回忆古人描写江南的诗句,为理解词中景物做铺垫。

2. 出示上阕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3. 解释上阕意思,引导学生寻找词中的景物,品味词人运用的比喻修辞。

4. 介绍古代文人用“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来比喻女子容颜之美,再引出王观反其意而用之,将浙东山水比作女子的眉眼,十分新奇。

5. 引导学生体会三四两句设问的修辞方法,点出鲍浩然此行要去的地方是秀丽山水的浙东。

6. 总结上阕写景的巧妙之处,感受江南美丽的景色。

学习任务四:品析下阕,体会情切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下阕,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 出示下阕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2.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词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难过、不舍、伤感之情。

3. 抓住关键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体会词人对朋友的祝福和美好祝愿。

4. 总结下阕抒情的手法,表达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是送别诗词常见的写作手法。希望同学们能记住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到这种写作手法。再见!

自主作业:

1. 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课下搜集其他的送别诗词,扩大自己的诗词知识面。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上阕:写景 依依惜别之情

下阕:抒情 积极面对生活 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