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十七二十七顺口溜


人生四味:生、老、病、死。

生命犹如一个缓缓漏沙的时辰计,每一粒沙的流逝,都象征着我们离老病与死亡更近了一步。无论我们经历的是欢笑还是泪水,最终似乎都指向了相同的归宿。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生死也被置于首位。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便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终点最美好的期许。

记得在电影《家族情缘》中,姥姥为自己预置了一口棺材,那是一种老人们为自己在人生末途准备的特殊礼物,仿佛在默默地与命运进行对话。

人类是情感丰富的生物,拥有语言交流、文明举止和思维能力。当家中的长辈离世时,孝子们都会竭尽全力操办葬礼,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

这种对丧葬的重视和习俗,从古至今都在我们的文化中流传。比如那句俗语,“人死避忌三,烧七上坟有规矩”。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含义呢?

死亡时刻的忌讳

在农村,人们常常根据经验推测老人的死亡时刻。他们认为初一、十五等日子不吉,而逢三、六、九更是被视为不祥之兆。

受灵魂观念的影响,古人认为人的可以消亡,但灵魂是永恒的。他们相信灵魂最终会归于阴曹地府。阳间被视为不吉的数字三、六、九,在阴间却恰恰相反。

因此有了“三,带人走”的说法。人们会尽量避免让老人在这些日子离世,若无法避免,就会采取一些仪式来减轻这种不祥之感。

人的死亡日期并不受人的意志所转移。这些习俗和,更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趋吉避凶的心理状态。

烧七与上坟的习俗

民间常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每年都会失去一魂一魄。因此有了过“七期”和三周年的习俗。

另一种说法是,死者去世后的49天内,会多次审问。因此家属会在七七四十九天内每隔七天进行一次上坟祭奠。

不同的“七”有不同的主祭人,如“一七”、“二七”以女儿、儿子为主,“三七”则以儿子、儿媳为主。“五七”最大,“六七”、“七七”则以自家人为主。

除了亲人到场外,丧主家还会备好酒菜款待亲戚朋友。这些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在“烧七”的过程中若遇到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等日子相撞,被视为“犯七”,生者需为亡者举行“浇七”仪式以避灾。

“浇七”仪式需准备无根水、烧纸、圆伞和小旗等物品。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念咒来祈求亡者的安宁和家族的兴旺。

尽管丧葬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其中许多并无科学依据。

过去的人们因文化水平有限,对某些数字或习惯可能抱有偏爱或忌讳。然而这些都只是人们心理作用的结果,希望亡者的灵魂能得以安宁并庇佑家族的兴旺。

我国地域辽阔,风俗习惯因地域而异。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丧葬习俗,无论我们是否认同,都应持尊重的态度。

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尊重。无论是生是死,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