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子夜讲了什么
《茅盾笔下的社会巨著〈夜之都市〉》
文|李涛
本书于今年初由开明书店发行,售价为币一元四角。全书的篇幅近六百页,是近期小说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茅盾先生在书后撰写了一篇简短的跋文,他自述这本书源于一九三〇年的见闻,是他在描述社会现象的大规模尝试中的产物。尽管疾病的困扰阻碍了他的创作,只留下了这本着重描绘都市生活的作品。虽然书中有几处小结构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但作者对此并不自满,反而以一种质朴的态度接受了自己的疏漏。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种真诚和朴实让人感到可爱。尽管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疏漏之处,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价值。至少在我国的文艺界中,近年来并无其他作品能与之匹敌。
此书的故事以企业家陈家兴为主角,深入刻画了上海实业家们在经营“公债”中的心路历程。陈家兴凭借雄厚的财力与深谋远虑,身为丝厂之主,意图兼并小厂以增强自身实力。起初他与大商人赵伯韬及其亲戚杜竹斋联手经营公债并取得巨大胜利。兼并的计划步步为营,但最终因赵伯韬的以及陈家兴资金计划的庞大、二次公债竞争的压力过大而陷入困境。
与此内战的影响和经济环境的恶化都与公债和紧密相关。陈家兴凭借其卓越的才智和力量进行着艰难的奋斗和补救,但最终仍因公债竞争的失败而面临事业的崩溃。最终胜利者并非赵伯韬,而是杜竹斋。全书对于那些沉迷于公债的人们的钩心斗角、烦闷痛苦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此书之所以备受推崇,有以下几点原因:此书是作者作品中结构最为精良的一部。作者善于展现现代的与变迁,这是我们早已熟知的特点。在作者的早期作品“三部曲”中就有所体现。虽然其中故事与人物如美丽飞动的碎片般在意识中旋绕,但始终缺乏一种贯穿始终的观感。而此书则有了显著的进步,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在表现时代方面尤为深刻。
在文字运用上,此书也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每章的字数几乎相等(每章大约在三十页左右),这固然是小事一桩,但却体现了作者在细节上的用心。书中的人物典型性和个性鲜明突出,环境描写也入木三分。
如陈家兴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他角色如“冷峻的屠夫”、“颟顸的火柴大王”、徐曼丽的艳丽、曾剥皮的奸猾以及四的矛盾等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环境描写上,作者常常以狂风骤雨、惊雷骇电等自然现象来衬托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起伏。例如工人们策划时、陈家兴初次公债胜利前心怀焦虑时都有惊雷雷鸣助威的场景出现。这种描绘手法为故事增色不少,让读者更能深入理解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第三点值得称赞的是作者的文笔优美且具有活力犹如喷薄而出的火焰而又不失微妙细腻的姿态对于文中的每一个字句作者都做到了用笔得当华而不虚同时也生动传神具有画面感文中常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写出了白话文的新风貌也是对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我们称赞作者对于文字修养的不懈努力及他的高超成就
此书不仅是茅盾先生近期作品的巅峰之作更是新文艺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国语的进步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期待着更多像这样既贴近口语又富有锤炼之美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为新的文艺事业添砖加瓦
——本文原载于1933年4月20日出版之《大江报·文艺副刊》第2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