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丰收的诗词歌赋
秋韵多情古诗六首:山色与秋光,气韵共高远
农历十月与农历九月相对,恰逢秋日初现。以现代气象学为参考,此时常以温度为入秋的指标,而农历九月,则是秋色最为浓郁的时节。
在传统的农历中,七三个月为秋季。七月尚带暑气,八月则微微带凉,而到了九月,则是天高气爽,秋意正浓的阶段。所谓“秋”字,最早便是描绘了农作物成熟、禾苗金黄的丰收景象。
这样的景象在古代农历九月达到,金色的太阳沐浴着金色的作物,金色的粮食带着成熟刚毅的味道。空气中的水分减少,温度适宜,各种植被如果树、林木、农作物的叶片开始枯萎。风霜雨露赋予了果实饱满和甜度,蔬果成熟,这就是人们的金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口增殖,人们不断脱离土地寻求生存和发展,季节的转换和凉风渐起也带来了乡愁和现实的冷暖烦恼。这种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为“悲秋”的情感。
从正面看,悲秋是身心从暑热到清凉时段的柔软情绪宣泄,是季节和生存带来的压力下的正常情绪反应,有助于心灵和精神领域的坚韧弹性。但过度悲秋则对身心无益。
文化中,文士们利用文字表达情感、平衡心灵,于是有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词歌赋。尤其是晚秋的诗词,多带悲感,容易打动人心,但也给明丽壮丽的秋色蒙上一层悲感色彩。选取几首大气明丽的秋诗,从反悲秋的角度,来领略秋美就显得尤为重要。
“秋日斜阳映,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王维的这首诗描绘了秋日黄昏的山林景色,飞鸟归巢,彩霞满天,呈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的这首诗则展现了登高远眺的秋日美景,水绿山明,云霞流荡,野菊摇曳,展现了大自然的净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这首诗则以豪迈之情打破了悲秋的传统观念,认为秋天的美胜过春天。
“山鸟飞红带,亭薇拆紫花。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杜牧的诗则描绘了秋天水边的晚景,山鸟归巢、紫薇花开、溪水潋滟、秋色清华,清丽之中又不失华美。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的这安秋望更是将南山与秋色融为一体,展现了秋天的豪迈与大气。
秋天不仅仅是冷雨凉风、清霜寒露的时节。在农家的丰美、自然的清美、诗人诗心的壮阔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真正的秋之美。正如初衣胜雪所言:“秋天不只是季节的更替,更是心灵的归宿。”让我们一同欣赏这秋天带来的爱与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