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两个人疏远的词


探秘深层次的人际心理交互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不断探寻着那些实用而深邃的心理学奥秘。很多人对于熟悉之人和陌生人的相处方式充满了好奇与疑虑。

我们时常在不经意间,在熟悉之人和亲人面前显露出独特的两面。为什么这些本应亲密无间的人,却容易在相处中产生疏离感呢?

这其中,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边界感”。它不仅在《自我边界》一书中被详细阐述,也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到烦恼的常见原因。

边界感的模糊可以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首先是个人的“自我边界感薄弱”。具备这种特征的人,常常会将他人的事情与自己的事情混淆,因他人的事情而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无法维护好自己的心理边界。

另一方面则是“不尊重他人的边界”。这指的是在相处过程中,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甚至忽视对方的意见和想法。特别是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常有的“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的观念,更是容易导致侵犯他人边界的行为发生。

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如父母与子女之间,这样的行为尤为常见。比如一位节俭的母亲可能无法接受女儿懒散和奢侈的生活方式,但女儿未必认同母亲的价值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价值观的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关系破裂,真正关系的是对对方价值观的贬低和自己的强加输出。

当面对价值观差异时,如果我们能学会包容不同,便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越是亲密的人之间,因为了解彼此的种种习性而更加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和固定看法。

他们往往用固有的眼光看待对方,如:“你就是这样的人”、“你怎么这么自私”等评价。这样做往往忽略了去真正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而当我们为对方贴上标签时,其实是在误将过去的经验和自己的想象当作对方的真实存在。

标签固然有助于我们进行分类和判断,但其潜在的弊端在于可能阻止我们发观事物的多面性。人们在定义自己时,往往会使用各种不质的词语来形容。而对于那些经常被贴上固定标签的人,他们往往难以找到真正的自我认同。

要维护好任何关系,我们都应避免轻易对他人做出判断。这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更会伤害到对方。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在《爱的博弈》中提出的“滑动门时刻”概念,正是用于描述亲密关系中的这种微妙平衡。

戈特曼强调,短暂的疏忽或错误不会造成长期伤害,但若没有及时的弥补措施,小事终将成遗憾。亲密关系中的期望越高,背后可能带来的伤害就越大。任何关系都不是绝对的平等,如果一方更为依赖或喜欢另一方,他们在关系中的地位就可能显得更为弱势。而人们天生都有竞争的本能,这使得关系中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和竞争。

看似美好的亲密关系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未解决的遗憾事件,这些就像是我们过去的“旧伤”,每当回想起都会让我们感到心痛。当我们真心对待他人却换来对方的冷漠或伤害时,这无疑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尤其是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不珍惜他们的心意,孩子长大后也可能对父母变得冷淡。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双方一开流就忍不住发生争吵。两人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实则暗流涌动。要维持好任何关系,都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经营。当我们想要与某人维持良好关系时,应避免伤害对方,若造成伤害应及时弥补,有误会则要解释清楚。

关系就像修建房子一样,信任、尊重和沟通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而伤害和漠视则可能使这栋房子变成看似完整实则岌岌可危的工程。

- 结尾 -

作者 | 心灵探索者

心理解析团队 | 一群热爱心灵成长的探索者

参考资料:《人际关系心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