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母与韵母的相拼规律


父母常有的疑惑:

很多家长抱怨道:我们的孩子对于拼音字母表和声调的学习掌握得非常好,但为何在连缀成音节进行拼读时总是出错呢?就如ba(八)和bao(包)这样的两拼音节,只包含声母和韵母,孩子还能较好地拼读。然而一旦遇到如tian(田)和gua(瓜)这样的三拼音节,其中还夹杂了介母(i、u、ü),拼错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细心观察孩子的拼读过程,可以发现他们如把tian拼读成ti—an→谈,或者把gua拼读成gu—a→嘎的样式。在每个环节中,孩子对拼音字母的发音都是准确的,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清晰地分辨出声母、介母和韵母的界限。但问题出在最后一步——他们似乎遗漏了介母的发音部分。实际拼读结果成了ti—an→谈或gu—a→嘎,介母的音被遗弃了。

孩子通常使用的是学校普遍教授的三拼连读法,即要求在拼读时声母轻快、介母快速,而韵母则发出响亮的声音,三者紧密相连才能形成正确的读音。问题在于“声轻介快韵母响”这一原则虽然容易记忆,但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深刻理解并付诸实践。总有一部分孩子在拼读时,虽然形式上采用了三拼连读法,但实质上却遗漏了介母的发音。

通往罗马的道路不止一条。既然三拼连读法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何不换条路试试呢?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其核心在于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最终目的是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我们没必要过分纠结于三拼连读法这一种方式。

如果孩子确实难以通过三拼连读法来正确拼读,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拼读方法:

首先是声介连拼法:以tian为例,孩子可以先将声母和介母组合起来拼成ti(类似于“梯”的音),然后加入韵母及声调得到ti—an→tian(田)。这样既可以避免忽略介母的音,同时又能通过组合将三拼音节转化为类似孩子熟悉的两拼音节,降低拼读的难度。

再来说说先介韵连拼法:以tian为例,孩子可以先将介母和韵母组合起来拼成ian(带上声调类似于“盐”的音),然后加入声母得到t—ian→tian(田)。这种方法同样能够避免遗漏介母的音,并且通过组合使三拼音节转化为熟悉的两拼音节形式,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降低拼读的难度。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关键在于帮助孩子理解并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和规则。多种拼读方法的尝试与练习有助于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进步,最终达到准确、流畅地使用汉语拼音进行认读汉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