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什么意思


换言之,我能够理解他人的自私之举,因为我已释怀了自己。

此书可视为张爱玲的自我写照,然我并不欲过多详述书中内容及张爱玲本人,因网上关于此书的书评及对张爱玲的介绍甚多。

这本书的主题多与爱情相关,然而书名却引发了我对人际交往的思考,触景生情。今日暂且抛开爱情的话题,我们来谈谈其他的事情。

宽容他人,同样也是解脱自己。善待自己,与“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矛盾。只有真正经历过、感悟过,才能体会其中的辛酸。我已经历过一切,回首往事,我释然了,我也宽容了。很多时候,对于他人未曾经历的,我们又怎能苛求他们真正理解呢?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当你足够“懂”一个人,并且深信不疑,那么他对你所做的一切,没有应该或不应该之说,只是“当然”如此。如果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觉得可以放下自我之爱或恨、喜或怒,那么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你内心的“愿意”。

“懂得”应被升华,即在某一瞬间或某件事上,你能与他产生共鸣,理解他在当时情况下为何这样做,或者你也会像他一样那样做,感受到无奈、困惑等情绪。这是同理心,也是慈悲心之体现。

苦难并不一定能塑造高贵的品格,反而有时幸福能做到这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苦难只会使人变得狭隘、卑劣、满怀怨愤。如果我们能多一分感同身受,多一分换位思考,就能少一些怨愤。我们要将这种慈悲之心传递出去、分享出去。虽不能苛求人间充满爱,让世界变成理想中的美好人间,因为的如张爱玲所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但我们可从自己做起,多宽恕他人,对待朋友、同事、家人亦复如是。有句话说“如果我拿你对我的态度去对待你,恐怕你早就离开了。”初听似是宣泄不满,然细思之,想必说出此话的人定是曾被温暖过,方有力量和勇气去温暖他人。只有尝过糖的滋味,才会想要将它分享给更多的人。

我们生于世间,终点唯有坟墓。在这过程中,无非为碎银几两所困。而这碎银虽少,却能解世间万种惆怅。愿我们在惆怅之余,仍能保留一份“懂得”与宽恕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