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作文500字
实习记者 中青网
都市生活的日常声响中隐藏的情绪波涛
每天早晨,轻轻细语般的话语常门的响动打破。这天,屋顶上的脚步声就像小狗的蹦跳在脑海中回响,窗外车流仿佛近在咫尺,暖气管中流淌的涓涓细流声、办公室里打印机的嗒嗒声、手表秒针的嘀嗒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常常被我们忽略。对于一些人来说,它们却成为了扰乱生活与情绪的噪音。
噪音敏感正使他们的心情变得烦躁、愤怒、委屈,甚至引发了他们的极端行为。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我们采访了友好医院的心理科副王彦玲与耳鼻喉科医生毕青玲。他们向我们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噪音敏感,以及如何进行调节。
是噪音敏感还是环境过于喧嚣?
人的耳朵具有自我保护机制。例如,在公共交通的嘈杂环境中,大多数人能够部分噪音,进行其他活动。但噪音敏感的人却无法启动这一机制,反而会加重自身的情绪问题。毕青玲医生接诊过因噪音敏感而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有些患者描述噪音使耳朵不适,甚至出现耳鸣的情况。她提醒我们,这可能是焦虑或抑郁的信号,建议寻求心理科的帮助。
王彦玲医生的观点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对声音敏感,需要与周围人的反应进行比较。如果声音在正常范围内,而某人却无法忍受,那就可能是心理或情绪问题。她发现,青少年和中年人由于学业和工作的压力,容易出现噪音敏感。
声音敏感的来源是什么?
尽管有分贝标准来界定噪音环境,但不同人对同一声音的辨别和耐受能力却有所不同。王彦玲介绍,约有15%至20%的人为高敏感人群,对声音等感官刺激处理更为细致。这部分人更容易因微小噪音而分心。焦虑、抑郁等情绪疾病也会降低人们的感官刺激耐受阈值。衰弱的人、学习音乐或进行过声音训练的人也可能会对声音更加敏感。
如何克服声音敏感?
成美搬到新家后,发现噪音依然存在。但她选择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正向心理暗示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逐渐不再因邻居的噪音感到烦躁。她总结出“不好奇、不探究、不联想”的心理暗示方法,帮助自己快速回归理性。增加运动量、按时作息、多晒太阳以及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都帮助她改善了心情。
王彦玲建议对于轻度噪敏者,可以采用认知疗法,学会与声音和解。如果不是分贝大到影响听力的声音,可以尽量接纳它,从而慢慢脱敏。对于情绪问题较重的患者,需要通过物治疗等方式来缓解情绪问题,进而缓解噪音敏感等躯体化症状。
毕青玲医生提醒我们,耳朵的保护机制不能长时间起作用,长时间于噪音环境会对听力造成损害。对于可能带来不可逆损伤的噪音,她建议不要采用疗法。
成美的故事和我们采访专家的观点都提醒我们,面对噪音敏感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它、理解它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以更好地适应都市生活的各种声响。
(应受访者要求,成美为化名)
来源:青年报中青网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