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茶的泡法及冲泡技巧
《品茶时光》
《1》
今日的闲暇时光,我选择了与李太白的诗篇相伴。
“新酒熟时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意浓。烹鸡酌酒唤童子,欢声笑语烟云中。”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有时候,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一种负担,因为那画面中的陶锅、黄鸡、还有那醇香的白酒,都让我仿佛能闻到那浓郁的鸡汤香味。
在想象中,那锅中的鸡汤是如此诱人,金色的油光在汤水中翻滚,伴随着汤水的沸腾声,仿佛下一刻那美味的鸡汤香味就会扑面而来。
煲制一锅好汤,从不是简单之事。新鲜的食材、恰到好处的炖煮时间,这些都是关键。若用了砂锅陶锅,那对火候的把控更是需要细心。
那么,煮茶与煲汤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呢?
近来天气转凉,伴随着细雨,寒风也显得格外刺骨。此时煮上一壶老白茶,既能暖身又能醒神,实在是再适合不过的选择。
煮白茶也是需要技巧的,许多新手都容易将茶煮苦。基于此,我们今天就来深入聊聊“煮白茶”的学问。
《2》
在煮白茶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问题:为何白茶可以煮?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疑问:“白茶泡久了都会变苦变涩,煮起来还能好喝吗?”其实,对于许多茶友来说,对于煮白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煮茶,其实是沸水与茶叶的长时间接触。沸水的“活力”源于电陶炉的加热,不断翻滚。在这个过程中,沸水向茶叶输送热能,使茶叶的内含物质不断被析出。
在正确的煮茶方法下,析出的物质比例始终保持平衡,既不会过多也不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反而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而久泡茶叶则不同,它并非一个活跃的、动态的过程。很多人为了方便,会直接用大壶泡茶,一泡就是大半天。这样长时间“浸泡”茶叶很容易导致茶叶中的过度析出,对身体产生不适。
白茶与水的接触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煮茶时,我们也应即煮即饮,避免茶水长时间加热。煮白茶还会释放出隐藏在茶梗深处的多糖、果胶等物质,使茶汤更加醇厚柔和。
《3》
白茶虽可煮,但并非所有白茶都适合。比如新白茶,其内含的茶多酚、较多。若用新白茶来煮,两种物质会大量溶于水中,使茶汤带有苦涩味。老白茶是煮茶的更好选择。
一款适合煮饮的白茶,必然是经过岁月沉淀的老茶。年份越老,越不易煮出苦涩味。经过漫长的转化,老白茶叶中的茶多酚、发生转变,黄酮类物质增多。老白茶的茶性相较于新茶时期更加温和。
以老寿眉为例,其原料鲜叶的生长周期长,内含物质丰富。煮茶能够更好地放大这一优势,使茶汤更加香甜顺滑。寿眉的叶片大、蜡质丰富、茶梗粗壮,相比其他品类更加耐煮。对于煮茶新手来说,老寿眉也是一个容易上手的选择。
《4》
选对了茶还不够,想要避免煮出的茶汤苦涩还需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煮茶的过程中控制好投茶的量。与用盖碗泡茶一样投茶也要适量多一分则苦少一分则淡。使用煮茶壶煮白茶时投茶量要根据具体的注水量来确定一般300-400毫升的注水量内质丰富的高山茶投茶量在2-2.5克就足够了。
其次是要合理控制煮茶的时间。通常的做法是先煮水待水沸腾后再放入茶叶改用小火煮茶不建议长时间沸煮让白茶和水一起沸腾3-5分钟即可关火或调至保温模式开始品饮。只要掌握好茶水比例和煮茶时间就能避免苦涩的味道其实不论用什么泡茶喝茶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投茶量和时间灵活变通。
《5》
就像诗仙酌酒我则品茗老白茶看着玻璃壶中的寿眉在沸水中舞动五彩叶片在澄黄的茶汤中舒展仿佛深秋的银杏叶飘落不一会儿茶香满屋抿一口手中温润醇厚的茶汤又想起曾经被我不慎煮苦的那杯寿眉突然觉得煮白茶如同人生急于求成容易适得其反唯有稳扎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