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表现手法有哪些
文本的分析:
本节学习的核心主题在于"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体会",虽初次提出此概念,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或多或少都曾接触过类似的描绘方式。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中,动静结合,借以抒感,营造环境气氛,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在古典诗词中,动静交融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诗人通过自身的情感和境遇,融入环境之中,借助诗词来描绘山水田园的美丽。例如在《山居秋瞑》这首诗中,诗人借辋川山水的宁静、明月、青松、清泉、竹、莲花等意象,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于山水的志向。
在诗中,颈联和颔联是具体写景的部分,也是动静结合的集中体现。虽然其中除明月句外,其他三句主要以动态描述为主,但四句诗合在一起却呈现出一种静谧之美。比如清泉的声音在静谧的林间更加清晰悦耳,少女的歌声在远处就能听到,莲花的微小动作若非周围安静也难以察觉。这些都说明了静态的背景对于动态元素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如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思、想象画面、借助资料体会作者情感等。在学习新的诗歌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是律诗,其严格的格律导致了语序的特殊性。如“莲动下渔舟”其实为了押韵而改变了语序。在学生自学交流理解诗歌意思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调整语序,连词成句地解释诗歌意思。
教学的设计:
一、读题导入,理解题意
1. 老师板书课题,学生朗读题目。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瞑”的读音以及含义,同时复习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2. 尝试使用学过的方法理解题目的意思。比如,“山居”可以提示学生组词理解,将“山”和“居”调换顺序理解为在山中居住,再理解题目为“秋天的日落时分在山中居住”。
3. 再次朗读题目,加深理解。
二、读准字音,理解节奏
1. 学生自读古诗,确保字音准确。
2. 提示学生根据学习五言绝句的经验为诗句标出停顿符号,然后按照符号的提示读出节奏。
3. 使用黑板上的方法尝试理解诗歌意思,如结合注释、资料、插图、想象画面等。
三、结合插图,读出画面
1. 默读古诗的颈联和颔联,画出诗歌现的景物并描述其特点和感受。
2. 结合插图,想象自己身处其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 带着想象的画面再次朗读古诗,读出画面感。
四、关注动静,读出主次
1. 诗歌中有静有动,通过朗读表现出诗歌的动静主次关系。静态部分读的柔和缓慢一些,动态部分读的活波欢快一些。
2.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讨论这样读是否可以。
3.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目的,再次诵读想象画面读出动静的区别以及动态中的安静。
五、知人论世,读出情感
1. 出示诗歌最后一句提问学生这样美丽的景色作者会有何感受?
2. 出示王维的背景资料结合资料读出不慕名利志向高洁的隐逸之风同时补充竹和莲的象征意义。
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通过读、想、说、读等多个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