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献璧的故事简述


《神奇蜕变——论玉之雕刻艺术》发表于上海工艺美术杂志。文章发表于该杂志2020年的第四季,总第146期,并收录于工艺美术国内核心期刊中。

从古至今,《礼记·学记》提出的“玉不琢,不成器”①,已经成为玉雕创作的准则。雕刻不仅仅是去掉无用部分,更需保存和展现玉料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收藏意义。

一、历史沉淀

1. 尽善尽美

玉文化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孔子等先贤认为艺术应追求尽善尽美②③。这种观点不仅影响了历代玉雕艺术的创作,更成为其指导思想。如乾隆时期,治玉工艺追求圆满,工艺上精益求精,体现了尽善尽美的艺术观。

2. 历史根源与象征意义

在古代,玉器不仅是礼器、祭器,更是权力和信誉的象征。古人使用玉器时态度严肃,特别重视其“美质”。玉器的纯净、温润、绚丽的特质使其与神灵相通,尤其在祭祀活动中,必须使用无瑕的玉器以示尊重。

二、经典之作与创作实践

1. 精品意识与品牌艺术

杨伯达先生曾说,和田玉是美的使者、灵的化身⑥。在玉雕创作中,精品意识至关重要。选择高端的和田籽料,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与雕刻,才能呈现出最美的艺术风格。

2. 舍中有得——玉雕的辩

玉雕创作中必须有取舍。如《金鱼》的创作过程所示,去尽瑕疵后,虽成品重量减少,但成品却更加夺目、价值连城。这告诉我们去尽瑕疵的重要性。

3. 深入肌理的创作

玉雕制作需层层剖析,深入肌理。如《鹤鸣情合》的设计制作,通过由表及里的精雕细琢,使作品层次分明、活灵活现。

三、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技巧

1. 遵循规律与创新应用

化腐朽为神奇是玉雕技艺的一种追求,但必须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如《桐荫仕女图》的创作,利用废料制成国宝,是废料绝用的典型。

2. 妙用俏色——化瑕为瑜

俏色的应用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如利用玉料中的黑点设计成鸳鸯的黑眼珠,或是将本该摒弃的黑转化为作品的特色,使作品焕然一新。

3. 锦上添花——整体与局部的完美结合

在玉雕作品中,瑕疵和精美的玉质是相辅相成的。如《天赐佛缘》作品中,一点红色的眉心痣使得整件作品更加生动、浑然天成。这也提醒我们,在创作中要善于利用可利用的瑕疵进行创新设计。

结语:在玉雕艺术中,“去尽腐朽再谈神奇”不仅是技术上的追求,更是对艺术的敬重和追求。每一件作品都是玉与艺人的完美结合,都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