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是出口到欧洲还是东南亚
近日,“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福建省的多个制茶技艺代表性项目,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等,均获此殊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这一名单,进一步强化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品牌的地理标志与价值。这不仅是福安市茶文化的骄傲,也为茶文旅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么,这片小小的茶叶是如何达到如今的高度呢?让我们从坦洋工夫的历史谈起。
坦洋村:名不见经传的“茶香之源”
福安市的坦洋村,是著名的“坦洋工夫”红茶发源地。这里的种茶和制茶传统源远流长,为村庄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坦洋村民世代以茶为生,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坦洋工夫茶。
坦洋工夫的历史:名茶的跌宕起伏
闽地有三大工夫茶,坦洋工夫位列其中之首。其红茶制作技艺自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由坦洋茶商胡福四、施光凌成功试制后,便开启了其辉煌的历史。
Part.1 “坦洋工夫”名声的崛起
鼎盛时期的坦洋村,茶行林立,雇工数千,茶青收购范围广及方圆数百里。年产茶叶2万多担,远销荷兰、英国、法国、日本等20多个和地区。其独特的口感和汤色赢得了欧洲人的喜爱,甚至成为英国皇室专供茶。特别是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这使得“坦洋工夫”名声大噪,成为品牌和世界名牌。
Part.2 茶业盛衰交替的历程
虽然“坦洋工夫”曾一度风光无限,但百余年来,福安茶业也经历了盛衰交替的历程。尤其是在抗战期间,由于海路中断,贸易受阻,“坦洋工夫”一度陷入低谷。开放后,在张天福等茶界专家的建议下,“坦洋工夫”重新焕发生机。特别是自2006年起,在和茶人的共同努力下,“坦洋工夫”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成为茶文化的瑰宝。
福安坦洋工夫茶的制作技艺与历史价值不仅代表了闽地的茶文化,也见证了传统制茶技艺的辉煌。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品牌在未来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的茶文化增添更多的色彩。
来源:福安茶叶文化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