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时节序记》载道:“五月的盛事,已然初夏丰收的号角响彻天地。”指的是五月份正值大麦、小麦等具有锋利种皮的作物硕果累累,采收时刻迫切不已。此句将春夏之际的紧张劳作呈现得淋漓尽致,即人们的“春抢日,夏抢时”。芒种之名,字面含义为“芒刺的麦子急收,新芒的稻子可种”,因此又被称为“繁忙的种植时节”。
芒种不仅是一个节气,更体现了农耕文明对于自然的理解。古代先人把芒种的十五天分成了三候来描绘这个时节的景象:初候为螳螂繁衍,二候为伯劳鸟啼鸣,三候为反舌鸟静默。
在芒种节气中,螳螂因感知到阴气新生而破壳孵化,伯劳鸟则开始在枝头欢唱,感受着阴气渐盛的旋律。与之相反的是,那些能模仿其他鸟类鸣叫的反舌鸟,因为感知到阴气出现而选择了沉默。
芒种是小满与夏至之间的转折节气。夏至的时光越来越长,冬至则渐短。太阳正在北半球的上空移动至最北端,预示着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时间即将到来。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芒种时节已经进入了初夏的梅雨季节。充足的雨水与显著升高的气温成为了这个季节的标志。平原也将迎来雨季。如果此时遇到连续的阴雨或风雹等天气,常常会阻碍小麦的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西南地区进入了一年中多雨的季节,而高原地区的冰雹天气也日渐频繁。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开始感受到了夏天的炙热气息。
芒种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进入了“三夏”大忙季节——夏收、夏种、夏管。在夏收时期,人们忙着收割成熟的麦子并及时晒干;在夏种时期,主要是指播种秋收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等;而夏管则是因为气温和雨量的变化,需要对春种的庄稼如棉花、春玉米等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芒种习俗众多,其中有安苗节、送花神仪式、泥巴战以及煮梅等传统活动。随着百花开始凋零,人们会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感谢花神的赐予并期待来年的再次相会。在皖南地区,人们会在水稻种植后举行安苗祭祀活动,祈求丰收与平安。而在贵州东南部的侗族地区,青年男女会举行泥巴战活动,新婚夫妇与朋友一起边插秧边打闹,以泥巴互扔为乐。在南方地区,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人们也会在这个时候煮梅、品尝梅子的美味。
芒种时节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享受自然、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节。在这个时节里,人们忙碌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期待着夏季的丰收与未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