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解决一个问题


在各学科的教室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何最大化地展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掌握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掌握教学“度”的精髓,就是要难易适度,因材施教。依现代教学理论来看,教学活动是一个有序地选择、、传递及应用知识信息的进程,旨在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从全局观察课堂教学,教师需紧扣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核心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按照一定的梯度设计问题。问题的提出需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由低至高逐层进行。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

教师在控制问题难度时,需兼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实际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当问题所涉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实质性的联系时,问题就会显得过于困难。反之,如果问题所涉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密切关系且存在适中的分歧,这将最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积极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位于学生的知识及智力发展“最近区域”内,使学生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能够解答,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考。

强调“效”的重要性,意味着问题需精准且反馈需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性和针对性。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展开,从直观感知出发,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形式,以免掩盖了学生的未知之处,导致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提问需明确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不可超出其思维范畴或使问题语言模糊不清,以免影响提问的预期效果。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充分考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特点。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调整提问的角度、类型或问题的开放程度及层次。如将综合性问题转化为实际应用问题、理解性问题或事实性问题,或用简洁的语言重新表述问题,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惠及广泛的学生,而非仅限于个别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及角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并充分展现自己。

在提问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提问时应创造机会,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及提问。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敢于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的学生应给予充分肯定。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发现、提出、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提问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内容应新颖独特,对于学生熟知的内容应变换角度使其具有新鲜感。例如,教师可以合理搭配封闭型问题与开放型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的课堂提问中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关键因素。封闭型问题限定答案范围,旨在让学生获取既定知识;而开放型问题无固定答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寻找适当解决方法。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合理设置两种问题的比例。

教师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通过掌握有效的提问策略与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与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