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俞泣杖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伯俞犯错,其母以鞭笞之法教之,于是他泪流满面。
伯俞之母问曰:“昔日笞汝,未曾见汝哭泣,今日何故泪流?”
伯俞答道:“昔日母亲责罚,痛楚深入肌理。今日母亲之鞭,力度已减,未能触及痛楚,是以哭泣。”
当父母因怒责罚时,心无所恨,面无怨色,坦然接受父母的,使父母心生怜悯,此为上策。若父母责罚时心无所恨,面无怨色,虽为次之,但亦为孝道所推崇。若父母责罚时心生怨恨,面色不快,则为下策。
第二章
伯俞有过失之处,其母以鞭责之而泪下。其母问其故,伯俞以痛感不同作答。
故言父母之怒,不生怨意于心中,不显不满于面色,深知其责罚之重,使父母心生怜悯,此为上等之孝。父母怒之而不生怨意、不显面色,虽为次之,亦为孝道所倡导。而若心中记恨、面色不快,则为下等。
第三章
关于伯俞
伯俞为刘向所创之人,仅于此文现。
第四章
感悟
此故事实为时代的陈旧观念。以现代观点来看,实有控之感。
孔孟之道,不能一概而论其好坏,但后世的解读往往偏离原意。如刘向所编此故事,已失本意。世间事本无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度与否。譬如饮食,过饱则伤身。对于此故事而言,孝顺本是美德,但若过度则变味。
孝顺自是应当,委屈也可适度承受,但适可而止。孝顺之心,但求无愧。若标准过高,则失之于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