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二声还是四声
前几期我们曾从《千字文》出发,对一些常见汉字进行了详细的解析。通过这些分享,你是否与我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从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入手,确实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一些传统经典。
今天,我们将继续以汉字为引,深入解读一些经典著作。
首先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
在我求学的日子里,对于《论语》为何读作二声,我曾有过疑惑。我曾想,或许圣人的著作与普通人的文字有所不同,因此读音也需有所区别。
其实,“论”字读作二声是有其原因的。其一,古代许多著作中已经明确标出了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其二,从“论”的字形结构来看,它读为二声也是有依据的。
“论”字的左边是一个“言”字旁,就像是一个人了嘴巴在说话。而右边则像是山脉和道路的组合,暗示着对事物进行探讨和议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论”字的意义是:人们的话语被记录下来,经过编辑整理成册。
与《论语》一样,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就是《论语》。这里的“论”作为名词使用,代表的就是这部书。
提及儒家,我们自然会想到《论语》,而谈及道家,最著名的莫过于《道德经》。
据传,《道德经》是老子所著。关于老子的身份,我们将在后续的讨论中深入探讨。据记载,老子曾担任过皇家守藏史,相当于图书馆馆长,简单来说就是图书管理员。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决定隐退。当他经过函谷关时,关长尹喜十分崇敬他,便请求他留下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便是《道德经》。
《道德经》分为两部分,上篇论述“道”,下篇论述“德”。其开篇之句“道可道,非常道”广为人知。那么这个“道”字究竟有何含义呢?让我们通过其字形的演变来探究。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道”字的外形像一个十字路口,中间则是一个侧身的人或一个大眼睛的形状。正如我们在讲解象形文字时所说,有时只需画出最具特征的部分即可表达意思。这个大眼睛上方的几根线条,实际上是指代人的面部。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自然会感到迷茫和徘徊,因此“道”的含义逐渐引申为方向、法则等。在《道德经》中,“道”类似于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
而“德”字的形状也与十字路口有关,中间同样是一个大眼睛的形状。在这个大眼睛的上方还画有一条朝前的直线,这表示行走正道、眼中有正道。在金文中,“德”字在大眼睛下面加了一颗心,表示这种正直是从心中发出来的。一个人是否有德行,要看他的行为和内心的想法是否一致。
有这样一副对联:“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淫为首,论事不论心。”人自古便重视孝道,孝顺并不一定要用金钱来衡量,只要在言行中体现出对父母的尊敬,那就是孝顺。正如毕淑敏所写,孝顺的体现可以是一桌山珍海味,也可以是一朵小花。在孝的天平上,它们价值相等。而“淫为首”中的“淫”,在这里是“过多、过分”的意思,人们在追求物质和享受时容易疲于奔命,不如调整心态,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和小满足。
我是见字如面,期待与你一同探索更多汉字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