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观念和思维


你是否注意过身边的人,他们总在面对一些微小的事情时,脑海中就如同播放灾难电影一般,反复思考最坏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灾难性思维”。

在心理学领域,这种将存在的风险放大、夸张、最大化的心理模式,被专业地命名为“灾难性心态”。这种心态在很多人身上都有所体现,甚至包括曾经的自己。

记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何有人总往坏处想?》后,收到了许多朋友的私信,他们说这种体验太真实了,感到十分无助,问我该如何应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曾经的我,也是一个容易将事情往坏处想的人。过马路时,即使绿灯亮起,只要看到旁边有车辆快速驶过,我脑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惨烈的车祸画面,心跳加速,脚软无力,甚至不敢迈出脚步。再如,带孩子去公园玩时,只要孩子没有牵着手,一不留神从我身边跑开,我就会陷入深深的恐惧中,脑海中满是对孩子走丢后的绝望寻找和未来生活的灰暗无光。但幸运的是,我并没有一直被这些恐惧所束缚。

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我找到了摆脱“灾难性思维”的方法。今天,我想将这些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那些还在为此困扰的朋友们,一同走向轻松、自在的生活。

拥有灾难性思维的人,常常认为想到最坏的结果就能做好心理准备。但事实上,这种心态往往将他们的心态拉低到尘埃里。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思维多因长期应激反应形成,是大脑在长期压力或焦虑下自动开启的“灾难化”思考模式。但科学研究表明,脑中那些可怕的“最坏结果”,实际上有超过90%都不会成为现实。我们为不存在的可能性浪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能量,显然这是不理智的。

那么,如何这种思维模式呢?以下几种方法或许可以一试。

第一,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很多时候,爱往坏处想是因为内心不够自信,对自己和未来缺乏安全感。我们可以通过完成小任务、设定小目标并逐步达成它们来提升自信心。

第二,打破自动思维,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当又开始往坏处想时,及时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并通过自我暗示来改变。比如面对工作汇报时,不要先预设搞砸的场景,而是思考自己的亮点与优势。

第三,提升自我觉察能力并回归当下生活。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变化,当陷入焦虑时,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通过做具体的事情来摆脱想象的恐惧。比如可以去做运动、手工或者像我一样去收拾房间、做家务等。

总爱往坏处想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心理原因并掌握正确的方法来摆脱这种思维束缚。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