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篾子

李宇峰

对于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而言,篾子可谓是一份宝贵的记忆。篾子,听起来陌生,其实它就是箢箕的另一种称呼,类似于篮子,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手工艺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篾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是农村中走亲访友、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不可或缺的器物。

“篾”字虽带有竹字头,但制作篾子的材料并非仅限于竹篾,而是广泛使用生长力旺盛的杞柳。这种杞柳是灌木类植物,枝条细长直顺、纤维丰富,且柔韧性强、耐腐耐磨,是编织簸箕、篾子等农村生活用具的理想材料。它也被称为簸箕柳或白柳。

编织篾子需要一定的手艺和技术,工艺复杂且精细。一般农村人并不会编织篾子,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某个村子几乎人人都会这个手艺。从外观上看,篾子质朴无华,但其制作过程却并不简单。它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抽条、晾晒、浸泡、熏蒸、平编、绞编等,再经过师傅的巧手打造,一个底平帮圆、外形美观、经久耐用的篾子方能呈现于人们眼前。

篾子的形状多样,有圆的、椭圆的,也有大有小。不同大小的篾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途。它可以挎可以提,既可用于盛放物品,也是一种衡量容积的衡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其大小分别称为大篾子、二篾子等;而在衡量谷物容积时,则分为斗篾子、五升篾子等。它不仅是民间走亲访友时盛放馒头的工具,也是各种庆典仪式中极具仪式感的一种“礼器”。

篾子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其白色的柳条一根压着一根,密密麻麻地编织而成,几乎没有缝隙。其底座平整,沿底座往上编排,最终形成一个敞口的半球形器物。即使是用来盛水,也能做到滴水不漏。如果用来磨面的话,用它来盛粮食和面粉是再合适不过了。相较提篮的精致小巧,篾子更显得大方得体。无论是走亲戚、串邻居还是赶集市,篾子都能派上用场。

篾子不仅是一种实用的生活,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各种重要场合中,篾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结婚生孩子过百天时,娘家会送来装有挂面、鸡蛋、红糖以及新生儿的衣物等物品的篾子;而当家中缺米少面时,人们会借着箬叶提着篾子到亲戚家借米借面。这些习俗都体现了邻里之间和亲情之间的深厚情谊。

作为衡器,“挎篾子”在过去是农村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有些老太太会将针头线脑的物件放到大篾子里,走门串户去卖一些小物品挣点小钱。而在丧事上,“挑篾子”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姻亲一族会将备好的祭品装在篾子里挑着去奔丧祭奠。这些习俗都彰显了“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像团埠村这样的地方已经很少能看到篾子的身影了。偶尔发现一个旧物斑驳的篾子也会让人感慨万分这个被遗忘在时光背后的老物件见证着那个时代的质朴与贫穷更铭刻着那个时代人们的青春记忆。

如今在乡村中走亲串友时人们往往选择用红包或现金代替过去的礼器而如今的人们也难以再见到挎着大篾子走街串巷的情景了。然而对于那些曾经与篾子相伴度过年少时光的人来说它依然是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一缕留在岁月里的暗香带给他们无尽的乡愁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