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冬天过了一半吗


冬至记趣:天地间的一阳之始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阴极至点的标志,意味着阴气达到极点后,阳气开始萌生。

01 冬至的阴阳轮回

《孝经纬》中描述:“小雪后十五日为大雪,积阴为雪,至此则寒气凛冽。再后十五日,即为冬至,阴气之极点,而阳气初生。”小雪过后,时光流转,当南斗指向壬时,标志着大雪的到来,阴气积聚成雪,气候变得严寒。而当南斗再次转动指向子时,便是冬至的来临。子时在一年中代表十一月,也象征着夜晚的开始和黎明的预告。“冬至”不仅意味着阴气达到顶点,更是阳气重新焕发生机的起点。

古书中常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进入十一月,也称作“仲冬”,冬至便意味着冬天已过半。此时在《纂要》一书中提及的养生之道,提到了这个月份适合的活动和应当避免的饮食,警示人们顺应自然,健康养生。《乐志》描绘了阳气在子时的滋生,喻示着生命的复苏与万物生长的开始。

02 天地间的正气流转

依据《周易》的十二消息卦,记录着四时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冬至”对应的十一月,属于“复卦”,象征着阴阳的交替与气的周流。复卦居于首位,代表着岁月的轮回与阴阳的更替。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及的“观复”,便是观察这阴阳四时的变化,体现宇宙之气的强弱。

“冬至”的“至”字意为极限,代表着物极必反的哲学观念,正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所述。复卦虽然五阴一阳,实则反映了阴阳一体的。《素问》中提及的“人禀天地之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孝经纬》还描述了冬至后的节气变化,小寒、大寒的来临,标志着寒气的增强与阴阳的更替。大寒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象征着天地的极端寒冷与阴阳的激烈交战。在这种极寒之中,亦孕育着春的气息和生命的复苏。

03 人间的秩序与养生

上海有一本名为《内证观察笔记》的书,以内视静观的方式记录了天人合一、五运六气等生命科学的奥秘,堪称奇书。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谈到,天下的草木随阳而生落,社会的尊卑秩序也随阳而排列。如同“人”字由阴阳和合而成,反映了传统的阴阳平衡与和谐之理。

在冬至之后数九寒天过去,春天便渐行渐近,桃花盛开。这段时间宜于闭藏静养,顺应自然规律。正如古语所说,“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人们应当收敛骄情傲气,以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在阴气偏重的冬至时节,“室之向阳处曰正”,多晒太阳、保暖避寒是养生的正道。

回顾历史,冬至在殷周时期被视为岁终之日,与现今的春节相当重要。汉代时冬至又被称为“冬节”、“贺冬节”,人们会进行祭天祀祖仪式、群臣朝贺以及民间拜年等活动,可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与庆祝。

冬至不仅是一种节气,更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与宇宙的律动。它提醒我们顺应自然、珍惜当下,在阴阳平衡中寻求和谐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