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窘的意思是贫穷吗
诠释:困字的演变与涵义
“困”字,源自于古老的汉字“困知勉行”。①在甲骨文中,其形状外有方框,形似门的四边,而中间则为门橛的“木”字。这便是“困”的原始形态。
在《说文解字》中,有关于“困”的描述,然而其解释为“故庐也”似乎并不准确。“困”的本义更接近于“门橛”。因为门橛有着限制的作用,因此引申出“围困”的意义。例如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就有“困于南阳”的描述,这表示的是被围困在南阳的情况。
“围困”的含义进一步引申为“窘迫”、“困窘”。如在《史记·屈原传》中描述的“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即齐国因愤怒而不去救助楚国,导致楚国陷入非常困窘的境地。“困”还可以引申为“贫乏”、“生活困难”。如《史记·宋世家》中的“岁饥民困”,以及《尚书大传·略说》中的“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都描绘了生活困顿的情景。
不仅如此,“困”还有“困倦”的意思。如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里便是描述了牛和人都感到困倦的情景。
“困”字后来也被用作“睏”的通假字,表示“疲乏想睡”的意思。
——摘自左民安所著的《细说汉字》
拓展阅读
会意字的特点在于其字形的组合能够表达出特定的意义。“困”字从木在,其初文形态在小篆下的《说文》中有所描述。此字后被借为“根”的含义。在《礼记·学记》中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里的“困”即是表示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与困难。在《史记》和其他经典文献中,“困”常被用来表示境遇的艰难或困境,如“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这样的描述屡见不鲜。“困”还指代被围困、疲乏、困倦等多种含义。无论是动物面临绝境的,还是人的生活困境,都可用“困”来描述。《管子·宙合》中的描述也展现了“困”与疲乏、生存之间的紧密联系。
“困”字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其意义丰富多样,不仅表达了生活中的困境和难处,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种种关系。这些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均有体现,为后人研究汉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来源:汉典文化及相关古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