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三峡及其翻译朗读
一、内容概览
《三峡风光》是统编教材中的一篇游记散文,选自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全文虽仅百余字,但作者却以简洁而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文章述说的不仅是山水,更是大自然的恢宏气势和无声的诗意。这篇文章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章法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的主要特点有:
1. 音韵和谐,读来抑扬顿挫。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四字句,既灵活又富有节奏感,读来如行云流水,有很强的音乐性。
2. 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全文先总写三峡概貌,再分季描述山水的特色,虽然四季氛围不同,但文脉转换流畅,整体浑然一体。
3. 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作者巧妙地将全文分为四个层次,并通过“至于”、“则”、“每至”等词自然地过渡,使文章天衣无缝。
二、学习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本文特点,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学生应多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的表达。
2.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三峡的壮美风光。学生应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深入品味文章的写作技巧。
3. 理解并感受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从而激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生经过七年级的文言文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方法。八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好奇心强,但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引导。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写法之妙,体会三峡之美。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隐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赏析感情、背诵积累、拓展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堂上将安排寻三峡、读三峡、品三峡、写三峡、游三峡等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风光,配以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指导朗读时,教师需注重声情并茂,使学生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还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美感。
四、学习过程
1. 情景导入
通过播放三峡宣传片,欣赏雄奇的三峡风光,引出本文。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热情。
2. 溯本求源
从文章源头说起,请学生找出文中含有三点水和山字旁的字,结合注释理解字义。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主要描述了三峡的山水景色。
3. 经典吟咏
教师范读后请学生跟读、分组读、选择喜欢的句子读等。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细致揣摩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品读文章中的美点。一山一水总关情,虽文章未明确表达情感但情感却在字里行间。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自豪、赞美之情及文章的趣味之处。再次朗读时请学生带着这些情感去读。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对文章美点的鉴赏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5. 精巧技法写三峡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运用精巧的技法来写三峡等并请学生从写作技巧上品析《三峡》。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游记类散文的写作技巧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
6. 匠心独运游三峡
仿照郦道元的写作方式为三峡设计一处景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景色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包括: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总结本文描绘景物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寄情于山水的高雅审美等。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游记类散文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