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和宰予是一个人吗
(约公元前515年至前439年)
孔子门下汇聚了三千才子佳人,但究竟是谁最让孔子头疼,甚至对他破口大骂呢?他就是弟子中的一位佼佼者,名叫宰予,字子我,常被称为宰我。孔子最忧心的并非宰我的学业成绩,而是他那无与伦比的叛逆性格。每当孔子指东,宰予必然向西;孔子说去摸狗,宰予却必定捉鸡。
在那个时代,孔子倡导子女在父母离世后应守丧三年,以示哀悼和孝道。宰予却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宰我曾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久不履行礼仪,礼仪必会败坏;久不寻欢作乐,乐趣必会消逝。旧谷已尽,新谷又升,燧火改换。或许期限可以缩短。”孔子则回应:“你吃着白米饭,穿着锦绣衣裳,内心可安乎?”宰予答:“安。”孔子听后沉默片刻,再问:“你若觉得心安,便为之。君子居丧,食不甘味,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因此不为此事所困。而今你觉得心安,便为之吧。”宰我离开后,孔子叹息道:“宰予真是无仁啊!一个人出生三年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这三年之丧,是天下通行的孝道。宰我心中可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在这场辩论中,宰我坚持己见,以确凿的论据和清晰的逻辑反驳了孔子——君子不必守三年之丧;旧谷过去,新谷再来;燧火改换,期限或许可改。
宰我提出只需守一年之丧的观点——“期限可以缩短”,他这样说道。此处,“期”即一年的意思。面对宰我的论点,孔子虽无法直接反驳,却询问他是否心安。
孔子原以为宰我会回答心不安,毕竟这是关于父母的离世。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宰我竟回答说:“我心安得很。”这使得孔子只能瞪大眼睛,无言以对。可想而知,孔子对宰我的叛逆行为是多么的恼火。
尽管经常因口才了得而遭到孔子的责骂,但宰我仍然坚持不懈地与老师争论。单纯的口才还不足以体现他的叛逆精神——真正的叛逆者不仅要用言语来反抗,更要让灵魂走在叛逆的路上……
宰我凭借其出色的口才被推荐至鲁国担任。鲁哀公询问他关于祭祀二地神的神主应使用何种木料。宰我回答道:“夏人用松树,商人用柏树,周人则用栗树。用栗木的意思是要让百姓心生敬畏。”他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但孔子听后批评他说:“过去的事情就不必再提了!已完成的事情无需再劝阻!已过去的事情不应再去责备!”从这可以看出,尽管宰我在口才方面表现优异,但在运用这些才能时却稍显不当。
鲁哀公在听到一些事情后曾说:在,批评不肖子弟、不成材学生最严厉的话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的《论语》,用以批评的就是宰我。而宰我之所以受到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是因为他在白天睡觉被孔子发现。孔子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宰予在白天打盹儿。我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涂抹。’对于宰予来说,还有什么可责备的呢?”——《论语·公冶长》
可以说,宰我的叛逆行为常常触及孔子的敏感点……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宰我一直走在叛逆的道路上、是整个孔门中的一位异类人物、但也应该承认他是一位极具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三千年的儒门中堪称有趣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