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建设组名和口号
双减之策,旨在减轻学生课业及课外培训的重负,其根本之道在于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对传统课堂进行革新,以构建高效课堂。在南宁市良庆区海晖路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海晖中学),师生们正努力探索落实双减的实践策略,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经验。
在海晖中学的每个班级,你都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各色小组展示海报悬挂在教室门口,每个小组的组名与口号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创意与智慧。这些小组不仅在课堂讨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分组时也颇具讲究。班们会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将有不同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小团队。
在语文老师张倩涵的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形式被广泛应用。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热火朝天的景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更加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种小组建设不仅是海晖中学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晖中学校长程洪先基于个人近20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出一种高效课堂开展模式。这一模式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参与打造的课堂文化线性流程生命体系。其中,“2341”高效课堂管理体系备受关注。
“2”指的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两次研教和三次备课;“3”则是高效课堂中的三个标志性动作:学情问诊、经典讲解、小组合作;而“4”则代表着一种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四个核心要素: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小组合作和堂练堂清。至于“1”,则指的是课后的辅导环节,旨在解决学生仍存在的难点疑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模式,教师们需要设计一份“教学案”。这份教学案不仅承载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功能,还能促进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提前掌握一些课程知识,更好地理解老师课堂上的讲解。教学案也是学生自学展示的备份材料、课堂笔记本以及备考复习的文本资料。
海晖中学的“2341”高效课堂管理体系不仅释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使教师在实践中得以快速成长。学校通过多轮次的课堂展示、全员晒课、教师自评、互评及学生评价等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学校还邀请了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课例点评等活动,展示教育教学成果,也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与获得感。
在海晖中学的录播室里,挂着名画提醒着师生“一堂好课”的来之不易和学校对高效课堂的追求。在良庆海亮教育综合试点区的推动下,学校在建品牌引领、教育数字赋能等方面实现了共建共享,为区域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如今,“高效课堂”和“课堂高效”的风尚正在良庆区广泛传播,为更多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