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写一句话10字


在元朝时期,流传着这样一则富有智慧的故事。

某日,一个市场角落,水果摊上挤满了人群。摊主操着洪亮的声音,乐此不疲地推介他的果品。

摊主指向摆满的梨子说道:“诸位,请看这些梨子,皮色白皙,味道甘甜,汁水丰富;再来看这些枣子,个头饱满,色泽鲜艳,口感清脆。我这里的水果,都是真材实料,保证让您物超所值。”

稍作停顿后,他又开始详细解释:“梨子虽好,吃多却对牙齿有益但会损伤心脾;而枣子虽能补血,但吃多却对心脾有好处的同时也会损伤牙齿。最好的办法是各种水果都品尝一些,这样才能互补长短。”

随着摊主的吆喝声,围观的顾客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顾客赞同地说:“摊主说得有道理!吃梨多了伤脾,可以吃枣子来补;吃枣子多了伤牙,又可以吃梨来调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各种水果都适量品尝。”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我觉得这样并不妥当。吃梨补了牙齿又伤脾,吃枣子补了心脾又伤牙。这样吃法又怎能做到取长补短呢?”

这时,一个自认为聪明的人站了出来,提出了他的“高见”。

大家都被他的话吸引住了,纷纷好奇地询问:“你有什么好方法?”

那人得意地回答:“我有个办法可以同时享受梨和枣子的好处,又能避免它们的害处。那就是吃梨时只嚼不咽,让梨对牙齿有益而避免伤脾;而吃枣子时则整颗吞下,这样枣子对心脾有益而不会伤牙。”

听了这番话,众人不禁哄堂大笑。其中一人打趣道:“你吃梨只嚼不咽还能做到,但吃枣子只咽不嚼就难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囫囵吞枣连枣核都吞下去,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

故事至此告一段落。智者们常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就像吃梨和吃枣一样,既有益处也有害处。若为了追求利益而忽略了分析、片面地接受,甚至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矫枉过正,这就成了笑话了。事物的真谛在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