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说了几件事


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他的离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鲁迅先生为了拯救精神,放弃了医学,选择了文学,用他的笔墨和批判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唤醒了无数人的意识。

年少时,我们或许读不懂鲁迅的文章,甚至觉得他的文字是“噩梦”。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再读鲁迅,我们会发现他笔下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鲁迅先生逝世87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回味他那些犀利的言论。寥寥数语,便能揭示人性的真谛,字字句句都让人深思。

丰子恺曾画过一幅《卖羊图》,画作初成时,老农告诉他不必给所有羊都画上绳子。丰子恺不解,老农说:“一条绳子就够了,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的羊都会跟着走。”这正是鲁迅所表达的:“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真正的强者总是选择独行,他们的目标清晰,无需从中寻求归属感。隔绝外界的干扰,他们更能全神贯注;他人的声音,他们更能一往无前。因为,一个人的强大,往往源自他的孤独。

中唐时期,李白的诗才受到主流文人的贬低,但韩愈却坚定地为他辩护。这正如我们在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存在时,总有一些人会寻找其缺陷和弱点。但重要的是,我们应学会不被这些所干扰,看到他人的长处和成就。

在现代作家中,鲁迅对人性的批判是最为犀利和深刻的。他不仅批判时事,更多次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批判、反思自己。人不能自省,就如笼中困兽,而欲破笼而出,应镜鉴自身。

生活中有各种选择和代价。想要稳定,就须承担枷锁;追求自由,就要敢于冒险。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选择。我们应顺应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并坚定地走下去。

当面对别人的谩骂和攻击时,最好的反击不是争吵和反击,而是沉默。没有什么比沉默更能代表一个人内心的不屑。在他人时,我们的不理不睬,反而能让对方无地自容。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钱钟书老先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棱角,没有被世事磨平。他的人生哲学是:越难越不可随波逐流。千帆阅尽却保有底线,看尽世事仍守得住自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是鲁迅在《而已集》中的一段话所表达的。长大后我们越发明白:这世上不存在感同身受,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晓。企求别人感同身受不如自己默默疗伤。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告诉我们:不要成为欺软怕硬的人。真正的强者应怀着“在人之上,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把自己当人”的态度处世。

面对弱者,我们应多一些怜悯和爱心,将心比心。某种程度上说,是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经历。想遇见更好的人,就先沉淀下来,修自己的真本事。

鲁迅先生的家客人很少,他常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是看轻得失、看淡世事的通透。安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象征。他们把宝贵的心力用来应对生活,用心经营自我。

如今大家依然推崇鲁迅先生,是因为他的文章里的人和事从未走远过。他的文字根植于人性,揭露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但也在愤怒之中给予我们希望和启示:要摆脱冷气向上走、要改变!要努力又上进、温暖又善良因为所有的美好都会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