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那匹马的中心思想
有些奇妙的事情,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那是在两年前的初夏,我的朋友龚德春打来电话,邀请我去他们学校代一个月的课。我欣然应允,毕竟闲着也是闲着,动一动也好。
我接手的第一篇课文是《那匹马别饿着了》。当我翻开教材,课文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那平实的语言,温婉的情节推动,含蓄的情感渗透……让我惊叹不已!
尤其是课文中描述的苦恋地摊小人书的场景,与我儿时的经历如出一辙。这让我对作者许申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猜想,他一定是一位富有爱心、敦厚温良的长者。他不仅有故事和阅历,而且学识渊博,却又能从容简朴。他像季羡林吗?或是像吴伯萧?
我拿出手机,尝试输入xsg的拼音,结果出现了“小帅哥”、“小傻瓜”等词汇,这让我觉得特别有趣。这些词汇仿佛构成了一个偏正短语,蕴一种浪漫的故事情节。
我得知许申高是一位出生于六五年的年轻作家!这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更令我惊讶的是,他是我们澧县人!我对这个才华横溢的澧县人一无所知,这让我感到自己实在是太孤陋寡闻了!
回想起八十年代初,我也曾参加过县文化馆举办的业余创作培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会。虽然我已经忘记了大多数人的名字,但我知道许申高与我年纪相仿。
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再也没有聚在一起过。后来,我放弃了写作,甚至连拿起笔的勇气和兴趣都消失了。
我在书橱里翻找,终于找到了这本《澧县文艺》,希望能找到许申高的信息。然而没有找到,这让我确认了我的记忆没有出错。
这却激发了我重新学习写作的冲动。我在网上寻找与《澧县文艺》相当的平台,希望能偶遇旧友。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叫“人文澧州”的平台,于是写了一篇短篇投稿试水。没想到的是,联系上的主编居然是许申高本人!你说这巧合到了什么程度?
他用一张简笔画作为微信头像,那神情与我想象中的他如出一辙!
就像薛宝钗寻找冷香丸一样,许申高的成功也是各种“巧合”的结果。但他所遇到的“巧”都是预先设定的,比如缺少了某一种原材料或者水就不符合要求了,就要等明年或者后年再试。而我们所经历的“巧”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意外碰上。
许申高是一位卓越的职业自由撰稿人。除了《那匹马别饿着了》被编入人教版教材外,他的个人文集《把电话号码告诉邻居》还入选了“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丛书。
如果你读到他的《想讨一本书》,你会被其魅力所吸引。小说中吉普赛般的申女士、神父般的方先生以及加西莫多般的乞丐等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讽刺幽默、主题深刻鲜活。即使与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杰克伦敦等世界短篇大王相比,许申高也有他独特而耀眼的光辉。
最近,许申高改了自己的名字,“高”改成了“镐”,这可能是一种明志——以前他希望在文化上达到一种高度,现在他更追求思想的深度了。
他不仅是一位勤奋的作家,还是一位负责任的编辑。在创作中他总是保持着编辑的敏锐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对于来稿他总是及时回复并给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录用的作品他会用配插图和加标题的方式使作品更加出彩。
对于我与他的“巧遇”,虽然是我一厢情愿地称之为“巧遇”,但对我来说能够偶尔与他隔屏相望、握个手、聊个三言两语已经值得我珍惜和骄傲了!这是我一直珍藏在心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