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的启发结合生活


学习之路,必须循序渐进,从熏陶开始,激发内在的愿学之愿和能学之基。这便是初学者的志向问题。《君子之学》注重的不仅仅是学习,更是对于根本的追求。这种观念在《学记》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

对于高明的工匠,其学习之路必然有其独特的起点。冶金家的孩子首先学习缝补,制弓家的孩子先学制簸箕,这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体现了古人对于学习的深刻理解。君子观察这三者,体会到学习的真谛,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学习志向。这其中蕴含的道理,被古人的智慧所诠释。

在《礼记正义》中,学者们以类比的方式阐述了学习的道理。以善冶之家为例,子弟在目睹父兄的金铁技艺后,能学到修补器物的手艺,将片片之物合而为一;制弓之家亦然,子弟在观察父兄制作弓的过程中,学习取柳和软成簸箕的技术。这些都是新学者应当遵循的方法,即先从小事做起,逐步积累,然后才能示以其大业。君子明白了这一点,便可以立下学习的志向。

君子的学习不仅要有志向,更要有对根本的追求。他们运用“比物丑类”的方法,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即“本”。《学记》中提到,学习能够使人达到高明的境界,这是对学习者崇高目标的认定。而《老子》则从无形无象中阐述真正的高明之道。尽管儒道两家在某些思想上有共通之处,但它们的目的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在古人的祭祀中,也体现了重本的思想。如河海祭祀,先河后海,表示要先重本源。这反映了古人对于抓住根本的重视,因为不抓住根本,就无法从根本上治理天下。

《学记》还强调了学习时的态度和心态。学习时要心宽体静,从容宽广,不急于名利。这与周易中的“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相呼应。宽以居之不仅是学习的态度,也是实践的行为准则。游于学中、藏于心中与行于世间是相通的。

现代学往往将学与行分离,这是与古学理念有所不同的。无论何种治学方法,其核心都是要立下坚定的学习志向,抓住学习的根本,以务本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习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使学习之志具有坚实牢固的基础。

《君子之学》所倡导的立学之本、务学之要,不仅是古代学者的追求,也是现代学习者应当借鉴的。在学习中,我们要以务本为原则,立下坚定的学习志向,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保持宽以居之的优游态度,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为我们的人生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