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孝亲敬老的典型事例


《群书治要》之曾子孝道篇

曾子,作为孔子的弟子,因孝道而闻名。他关于孝的言行,流传着两个发人深省的典故。

孔子曾言:“参也质朴。”意指曾子虽非聪明绝顶,却有着一种朴实无华的特质。这一点,从他的一个故事中便可见一斑。曾子与父亲一同劳作,理应除草留苗,却因一时不察,误将苗锄去。父亲见此,愤怒之下,以锄头击打曾子。曾子毫无躲避之意,被击后在地。他苏醒后,考虑到父亲可能因一时激愤而失手,为使父心安,便抚琴高歌,表示无恙。然而这一行为却被孔子得知,孔子愤怒地表示:“你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不必再来见我。”

面对孔子的责备,曾子虽心知肚明,但仍恭敬地向老师请教。他坦言自己认为已尽孝道,却不知为何遭老师摒弃。孔子则解释道:“若父在盛怒之下,不慎重手伤你至死,将使外人非议,指责其父失却仁爱之心。”他告诫曾子,孝顺并非单纯的顺从,而是要。对于父母的责罚,若是轻则受之,重则避之。曾子由此领悟到,真正的孝道应兼顾父母的情感与道义。

另一个故事则展现了曾子的孝心与敏锐的感知力。曾子离家外出时,母亲为告知有客来访,情急之下咬破手指。曾子心感疼痛,立刻感知到母亲的异常。这便是人常说的“母子连心”。他迅速返回家中,见母亲安好,只是家中来客需知会一声。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并非简单的顺从和服从,而是在尊重父母的也要、保护父母的情感与道义。曾子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更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