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草原 歌词


草原的旋律,长调的歌王

视频画面缓缓展开,草原的辽阔尽收眼底。

谈及那辽阔无际的草原,你是否曾踏足其中,又是否曾听过那直击人心的长调旋律?如果你渴望探索草原的广袤,感受天空的辽远,那就让长调成为你的音乐引路人,带你领略北疆的壮美景色。

长调究竟为何物?

蒙古族的长调民歌,是一种独特的游牧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牧民们逐水草而居,声音需要传得更远,于是长调那悠长、舒展的旋律便应运而生。

演唱长调时,艺人常运用颤音、滑音等独特技巧,使旋律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味。在蒙古语中,长调被称为“乌日图道”,意为长歌,除了指曲调悠长外,还蕴历史久远的意义。

长调的种类与特色

蒙古族长调民歌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种类。以新巴尔虎左旗为代表的东部区巴尔虎长调、西部区的阿拉善长调以及中部区的东乌珠穆沁乌珠穆沁长调。其中,新巴尔虎左旗的巴尔虎长调民歌特色鲜明,这里几乎人人都会演唱,被誉为“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

长调的歌者

宝音德力格尔,这位1934年出生于新巴尔虎左旗的女艺人,是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于1953年参加全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55年在世界舞台上也获得了金奖,被誉为“罕见的民间女高音”。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都古尔,他生于新巴尔虎左旗,对巴尔虎长调民歌的演唱方法和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他搜集、整理了多调民歌以及相关的颂词、故事传说。

长调之歌与文化内涵

蒙古族的长调民歌以其独特的语词和音调,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歌词内容广泛,既有对故乡的怀念、对家乡的赞美,也有对纯真爱情的抒发、对英雄人物的颂扬等。古老的传统民歌如《辽阔的草原》、《四岁的海骝马》等,历经岁月仍然传唱不衰。

草原与长调的共生

在呼伦贝尔的大草原上,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每一缕微风都带有自然的韵味。而长调,正是这片草原的灵魂之歌,与呼伦贝尔紧密相连。草原通过长调讲述着祖先的事迹、生活的点滴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每一个音符、每一次拖腔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和人们的情感。

此篇内容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经沙志媛编辑整理、赵宗杰编审、刘畅终审以及肇慧茹总监制推出。希望大家在欣赏长调的也能感受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