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是用什么部位发声
关于头腔共鸣的深度解析与练习方法
在生理学中,头腔的具置并没有被明确标注。但在声乐学习中,我们常提到的“声音入头腔”,其实是指声音的听觉效果仿佛集中在颧骨之上,靠近眉心处。这实际上是声音共鸣所产生的一种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头腔共鸣的境界呢?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两条可能的路径:
其一,通过气息的推动。许多人认为这个方法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若使用过强的气息,声音在经过鼻腔时容易扩散或者困在鼻腔里。这主要是因为鼻腔的空间过于开阔。
其二,理解声音应挂在高位置上。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其先决条件是,在挂高之前,声音已经塑造成形,即声音需要尽可能地集中和明亮。为了避免声音在宽大的鼻腔中迷失方向,我们需要在初学阶段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引导声音进入后咽腔,再通往头腔。
具体的练习步骤如下:
要正确进行歌唱吸气。放松肩颈,同时用口鼻吸气,以鼻为主,口为辅。
接着,发一个真实的“啊”音,同时用两手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鼻子,使“啊”音转化为韵母“ang”的发音。在这个过程中,要能感受到发声位置随着捏鼻子的动作逐渐向后咽壁靠拢。
然后,可以联想一些特定动物的或某些情境下的声音,如猿猴的尖细、高亢的啼,或众人高兴聚在一起发出的“噢、噢……”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具有高位置的特点。
用这种高位置的联想声音引导韵母“ang”的声音走向,使其进入头腔。
通过反复练习并体会这些步骤,你将逐渐掌握如何将声音引入头腔的技巧和路径。
与此相关的知识分享还有:
《声音迷雾——解决鼻腔滞留问题》;
《自我检验歌唱吸气的正确性》;
《韵母与头腔共鸣的秘密》;
《后鼻音——开启高位置音域的钥匙》。
我分享的这些关于歌唱的知训都带有“关于歌唱之我见”这样的标识,喜欢唱歌的朋友们可以在我的主页或者文章分类中搜索相关关键词来找到这些内容。
欢迎大家转发分享,希望这些内容能对喜欢唱歌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原创保证:本文所有内容均为本人原创完成,未经AI工具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