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灯谜3000条


历史中的灯谜娱乐

自古以来,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上元夜,猜灯谜都是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还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灯谜,源于谜语的一种形式,是将谜面写在花灯上供人猜测。前人留下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关于猜灯谜的描述。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以及姜夔的“灯已阑珊月色寒”等,都是描绘上元观灯情景的经典之作。这些活动历经千年,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承。

谜语,是一种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廋辞”即为谜语的雏形,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发展,谜语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国语·晋语》中就有关于猜谜的记载。而蔡邕在曹娥碑上留下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也被视为早期谜语的一种。

上元观灯并猜灯谜的传统据说始于北宋,至南宋时已相当流行。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描述了元宵佳节时人们赏灯、猜灯谜的盛况。他记录了一些灯谜,并称其为“资酒边雅谈”的资料。这些灯谜有的是以时人名字来打古人名字,如以苏轼、司马光等大名鼎鼎的人物名字编制的谜语。

在文学作品中,猜谜的情节也屡见不鲜。《西厢记》中张君瑞与红娘通过猜诗来传达情意,体现了猜谜的乐趣与智慧。而在《目睹之怪现状》中,车文琴设谜赏春灯的情节则展现了猜谜与学识的结合。

除了智慧和学识,猜谜还需要敏捷的反应速度。的猜谜大赛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有时候,知识储备与反应速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一些特定的地域性谜语,如“大别山”这样的山名,如果不了解其背景知识,即使有再多的时间也难以猜出。

无论是出谜还是猜谜,都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不仅要求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我们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猜灯谜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还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传统。

【作者】 南方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