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文| 张文
自古以来,大地上不乏对美食有着独到见解的文人墨客,但那些既爱美食又乐于下厨的文人却显得尤为特别。孟子曾言:“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被视为风雅之事,亲自操刀则似乎有失身份。苏轼却是个例外。他不仅对美食有着浓厚的兴趣,更以大胆的创新和实践精神,亲手制作了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美食佳肴。“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美食,与他的诗文一样,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东坡肉”。
品尝过正宗东坡肉的人,都能感受到它与其他红烧肉的独特之处。其外观红艳诱人,一块四方形的肉块上勾勒着糖色,以十字形稻草捆扎,置于精美的陶罐或白瓷罐中。这道菜看起来更像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非普通的“硬菜”,透露出风雅之士的匠心独运。东坡肉这个名字听起来却有些“不按套路出牌”,一代文豪苏轼怎么与猪肉扯上了关系?猪肉在禽畜类肉食中或许算是较为平凡的一种。若苏轼的一生一帆风顺,他或许不会在猪肉上花费如此多的心思,后人也就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口福。
苏轼性格率直,然而生不逢时。他因直言反对王安石变法,得了不少,甚至得了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他自请外放至杭州任职,并在任后依然直言不讳,终因言辞过激而卷入“乌台诗案”。此案牵连多人,苏轼本人更是被长达103天,险些丧命。最终在元丰三年被贬至黄州,即今日的黄冈。
黄州成为苏轼人生中最艰难的阶段,在这里他自称为“东坡居士”。初到黄州,他便写下诗句自嘲:“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这“口”的忙碌,既指他因言辞而遭遇的仕途坎坷,也指他对美食的热爱和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忙碌的生活。当时的黄州地处偏远且贫困,饮食文化的发展程度远不及他的故乡四川,更不及他曾经任职的杭州。
在黄州,苏轼的目光落在了猪肉上。这里的猪肉既多又便宜,有钱人看不上眼,老百姓却不会做。苏轼觉得十分可惜,于是他研发出烹调猪肉的新方法:少用水,用文火慢炖。他得意地写下《猪肉颂》,描述了烹制过程:“洗净铛,少着水,慢着火。待其自熟莫催促它;火候足时自然美。”
在后续的岁月里,苏轼的经历与起伏不断。1084年,宋神宗驾崩后,哲宗继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被,苏轼被召回。然而看到保守势力尽废新法、矫枉过正的行为,他心灰意冷。后来他再度自请外放,回到阔别十六年的杭州担任知州。在此期间,他用挖出的西湖泥筑起了“苏堤”,并留下了许多与美食相关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