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有必要去吗


金秋九月,南锣鼓巷翻新

从9月1日起,南锣鼓巷的166家商户正式停止了窗口售卖餐食的服务,转为室内堂食模式。时光流转,新的规定实施将近一个月了,南锣鼓巷有了哪些改变?

南锣鼓巷,承载着国内外游客体验老北京文化的期盼,其人流如织、热度不减。街区的面貌和品质对于保持这种繁华至关重要。据记者的实地探访发现,南锣鼓巷在这次改造中展现出了新的活力。街边的商铺几乎都关闭了面向街道的售卖窗口,有的店家在店内增设了堂食的桌椅,而空间较小的则将柜台向店内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样的改变使得“即点即取”的用餐方式转变为堂食,过去街边随处可见的用餐、边走边吃的景象有所减少。尤其是曾经垃圾桶旁堆积如山的一次性食品包装盒已经不再出现,整条街道比以前更加干净整洁。

专家指出,随意饮食和喧闹的环境并不利于体验北京胡同的独特韵味,窗口售卖的取消是必要的举措。如今,街区业态的提升已经初见成效,南锣鼓巷向着“花园式街区”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改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店面空间狭小导致的排队队伍占路、影响交通,以及商家反映取消窗口售卖对点餐欲望的影响等。这些问题是业态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

深入思考,窗口售卖这种商业模式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但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背景下,随着消费者对特色品质的追求,街区业态的持续升级是必然趋势。南锣鼓巷的商家们需要探索更具特色的经营模式。

“古建筑内是旧时胡同的烟尘往事,门外则是现代都市的繁华。”这些游览者的感受揭示了人们对南锣鼓巷的期待——并非仅仅是小吃街上的臭豆腐、烤串等雷同餐食,而是希望看到老北京胡同风情的生动展现以及前卫与历史的完美结合。作为我国唯一完整保留元代胡同院落肌理的居民区,南锣鼓巷依然保持着棋盘式的建筑格局。这条近800米的胡同已经热闹了700多年,从元朝起就是商贸繁荣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居住地。

维护历史文化风貌不仅是回顾历史的责任,更是面向未来的宝贵资源。当现代的南锣鼓巷展现出独特的历史风韵,当四合院透出老北京的气息,当商铺充满新潮创意时,这条街区必将吸引更多来自各地的探访者。

随着“黄金周”的到来,经过整治的南锣鼓巷已经实现了街区氛围的整体提升,为迎接大量游客做好了准备。在某种程度上说,卫生环境和形象塑造只是特色步行街的表面工作,而想要长期繁荣、持续红火,历史底蕴和文化氛围等内在因素更为重要。期待这条具有地标意义的胡同能够避免千篇一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出更具魅力的北京胡同风情。

本文内容来源于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杜梨撰写,胡宇齐编辑整理,马晓双流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