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职业规划


西安外事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方面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该专业致力于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提供服务,并始终将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工作的重点。鉴于就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这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更是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儿童在身体、心理、情感、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也着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创造力和自我驱动的学习能力。这对学前教育的服务质量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西安外事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结合其专业性和职业性等特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据此完善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评价环节,以提升相关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人才质量和应用能力。

坚持“三性”融合理念,创新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师范性、专业性的特征,主要服务于幼儿,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起点。在就业导向下,更加强调职业性。对此,高校应贯彻实施师范性、职业性和专业性“三性”融合的思想,突显学前教育的本质属性——师范性;同时强调专业人才的专业性,这体现在其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等方面,也是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人才培养工作需明确“如何教学”和“教授什么”的问题,同时师范专业需专注于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的问题。

重视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在就业导向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需要完善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来支持,并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高校应通过调研了解社会及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内容。例如,增设并优化音乐技能、儿童画创作、舞蹈等必修课程和辅助课程;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市场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体系。

强化培养质量监测,建立实效评价机制

就业导向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先进的质量监测体系来保障。高校应准确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要点,结合监督与管控,制定相应策略。注重评价体系的实效性,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考查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具体课程的表现情况。

创学手段,实施“实习+研究”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创学手段,实施“实习+研究”的模式。这包括完善实习管理环节,高年级学生进行实习,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同时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日记或项目书等作为实践成果的考核内容。

《西安外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坚持“三性”融合思想、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强化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创学手段等一系列措施,不仅能够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质量和应用能力,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2023年6月14日第8版

作者: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