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教科书上是几号
冬日韵律——余世存论冬至
冬至,在农历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气。很多人认为它是两千多年前就已确定的,甚至有人推测周公在制定天下地理之中时便已确立。实际上,无论是四千年前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还是五六千年前的良渚祭坛,观察冬至日始终是人类文明早期的重要活动。
在人类对时间的测量中,除了月亮和星星,最重要的就是太阳与地球以及的关系。从的视角来看,夏天时影子逐渐变短,而冬天则影子越来越长。古人认为这是阴阳交替的体现,即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生发,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科学的解释则更为精确: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时即为冬至。
若将太阳视为神圣的存在,那么这几天便是太阳再生的重要时刻。特别的是,12月25日不仅是波斯太阳神(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也是罗马神话中太阳神的生日,更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太阳神的人们都视这一天为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公元354年的12月25日被记录在罗马徒的日历上,标记着“降生在的伯利恒”,人们为了纪念这一日子,称其为圣诞。而在我国的殷周时期,冬至前一天便是一年的结束,冬至便如春节般重要。苗族等地则把冬至当作新年。
在大历史的时间轴上,冬至是坤卦时空与复卦时空的交汇点。坤卦代表厚德载物,复卦则象征着阳气的复苏和天地的本心。《易经》记载了先王们在冬至这一天会闭关不出、商旅不往来,他们顺应天时、修身养性,以此培养和召回微弱的阳气,使其在无声无息中生长。
冬至位于岁末之际,是历法推算的关键观测点。古代的皇帝常在此日向文武百官颁发或赠送历书,如同现今人们互赠日历挂历的习惯。在古代社会里,冬至被视为“冬节”,会举行庆祝仪式并放假,人们也会互相祝贺。在《后汉书》中记载了人们在冬至前后会安身静体、休憩和备办饮食来祭祀祖先的传统。到了唐宋时期,冬至和岁首的地位相提并论。对于农民而言,冬至虽然处于农闲时节,但仍需注意防冻和积攒农家肥等农事活动。
在俄罗斯和北欧地区,人们在漫长的冬夜里会进行沉思和团聚,亲朋好友会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故事。当欧洲人拓荒北美时,他们会在冰天雪地中围着炉火诵读《圣经》,这样的经历催生了他们的心智发展,使他们在文学、哲学和历史等领域有所建树。
在,人们通过“数九”的方法来消遣以度过这漫长的冬季。明代有“画九”的习俗并在大清国的教科书中有所体现。而到了民国时期,“数九”的内容则与当时的社会时政紧密相连。这些都体现了冬至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体而言,冬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待它,前面是剥卦时空,但人坚信“剥极必复”,即一切都有转机、有希望。这里的“复”代表着太阳、人心、希望、能量和生命本身。而西方科学家卡普拉则以复卦命名其专著《转折点》,意在强调人类正处于决定自身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也是冬至给予人类的深刻启示。如白居易在邯郸度过的一个冬至所言:“邯郸驿里逢冬至,灯前影伴身如抱膝。”他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怀念着远方的家人和家乡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