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心得体会800字
在我的记忆深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岁月里,我于故乡的小学中求学。那时,村里有一个特别的传统,就是将学校周围的农田集中起来,作为学农基地,供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耕作。这片土地不仅仅是一片农田,更是一块教育的课堂,它让学生们体会到耕耘的辛劳和收获的快乐,从潜意识中灌输着勤俭节约的观念。
那个时代虽然物质贫乏,但那份纯真的快乐却是现代孩子无法体会的。尤其是在每年春天前后,孩子们就可以收获他们前一年冬天种植的小麦和油菜。看到自己亲手种植的小麦从发芽到成熟,再被磨成面粉,油菜籽在村里的油坊里被榨成菜油,那种满足感无以言表。
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总是会利用学农基地的产品进行烹饪,例如蒸馒头、炸麻花、炸馓子等。我最喜欢的就是炸油果子,虽然我总是舍不得吃,但最终还是会和家人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这样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辛勤和收获的不易,也让我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如今的情况却令人担忧。许多学生甚至分不清麦苗和韭菜,对五谷杂粮的认识也寥寥无几。尽管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在努力教育孩子们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但许多浪费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这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无法深入人心呢?
我认为,单纯的教育虽然重要,但提供实践的机会更为关键。让学生从小就能参与耕种,亲身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这是培养他们杜绝浪费、珍惜劳动成果的最好途径。而学农基地正是这样一个极好的平台。
古人曾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即使到了21世纪,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勤俭节约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弃。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忘过去的艰辛,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