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从收入变迁之路探讨劳动与资产

实现从劳动性收入向资产性收入的跨越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却充满了挑战。想象一下,一个仅能通过劳动性收入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如何能够积累起足够的资金去追求资产性收入呢?在一天24小时的有限时间里,除了睡眠和饮食,即使全部投入工作也难以显著提高收入。唯一的途径就是显著提升单位劳动的价值。

在90年代之前,社会交通不便、通信落后、信息不透明,工作分工相对粗犷。大部分工作同质化严重,对于智力需求并不高。那时的人们大多凭借体力来竞争,谁的力气大、谁更肯干,谁的收入就更高。很多人至今仍被评价为“踏实”和“勤奋”,这可以说是物资匮乏时代的一种“创伤后遗症”。

随着90年代的到来以及21世纪的来临,社会分工逐渐细化。这种从同质化到差异化、精细化的转变过程中,也伴随着收入分配方式的变革。随着物质日益丰富,新的需求不断涌现,从而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职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开始逐渐显现。有的人因为掌握计算机技术、外语能力等被高薪聘用,而有些人则依然停留在体力劳动的领域。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常常认为按劳分配是合理的,即付出多少劳动就应得到多少报酬。以环卫工人为例,他们起早贪黑地工作,无论严寒酷暑都坚守岗位,付出的劳动力巨大。但他们的收入却往往不符合人们传统意义上的“高薪”定义。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源于对劳动力价值的误解。

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其上所凝结的无差别劳动上,还与其需求和可替代息相关。其中涉及到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是边际效用递减。这意味着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数量可能会使效用发生变化。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当超过一定数量的农民参与时,再增加农而可能导致每个人分得的效用递减。

环卫工人的收入之所以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够胜任这个岗位的人数远大于需求量。也就是说,当市场上有许多备用选择时,每个劳动者的单位价值就会相应降低。

有人或许会问:“环卫工人的工作不重要吗?”确实重要,但重要性和稀缺性是两回事。有些工作虽然重要但不意味着其劳动力价值就高。例如空气虽重要但不需要支付费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当供给远超需求时,单位劳动的价值就会不断递减。

想要改变收入现状并非易事。除了提高自身的技能和价值外还需要在变化的市场中寻找新的机会和需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实现从劳动性收入向更高层次资产性收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