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藕是反季节的吗
吴钩春秋
在南宋临安的每日清晨,市集上总是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小商贩们带着各式各样的细色异品菜蔬,将街道填得满满当当,令人心生欢喜。这种繁华的景象,仿佛重现了汴京的市井气息。(《临安梦录》)
蔬菜在宋人的饮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历史学家的研究显示,宋代的蔬菜种类十分丰富,大约有四五十种之多,与现今市场上的蔬菜种类颇为相似。
诸如胡萝卜、芜菁、牛蒡菜、白菜、矮黄菜(类似今日的娃娃菜)、菘菜(小白菜)、芥菜、油菜等家常菜蔬,还有颇棱菜(菠菜)、莴苣、芹菜等多种绿色叶菜,以及荠菜、芫荽、苋菜等各类时令蔬菜。还有生菜、紫苏等具有特殊风味的蔬菜,葱、薤、韭等调味蔬菜,以及黄芽(韭黄)、大蒜等根茎类蔬菜。更有黄瓜、冬瓜等瓜类蔬菜,芋、山等根类蔬菜,姜、菱等调味香料,藕、苦薏等水生蔬菜,茭白、莼菜等水陆两生蔬菜,紫菜、百合等花卉蔬菜,竹笋、枸杞等中材蔬菜。这些蔬菜在宋代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栽培。(张金花、王茂华《宋代的蔬菜与蔬菜业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豆芽作为蔬菜的一种,也在宋代首次出现。苏颂的《图经本草》中描述道:“绿豆发芽后成为蔬菜中的佳品。”宋代的美食笔记《山家清供录》也详细记载了制作豆芽的过程和方法。
在北宋的汴京与南宋的临安,出现了专营素食的店铺,为市民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素食选择。这得益于蔬菜类食材的丰富多样,若非如此,独立的素食市场恐怕难以形成。
我对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那就是在一千年前的宋朝,若是隆冬时节、天寒地冻之际,市场上是否仍有蔬菜出售?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汴京每年立冬前都会进贡冬菜。由于京师地寒,冬天无新鲜蔬菜,因此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会储备蔬菜以供一冬之用。尽管如此,在冬天的市场上仍能见到蔬菜的身影。诗人梅尧臣曾有诗云《闻卖韭黄蓼甲》,描述了即使是在严寒的冬季,依然有人售卖鲜嫩的蔬菜。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原来这些卖菜人利用粪土的热力与保暖作用,成功培育出了鲜嫩的韭黄和蓼甲。这不就是现代所说的“反季节栽培”技术吗?南宋人运用此技术,还培育出了一种名为“黄芽”的蔬菜品种。技术和经济的进步,使得宋朝人在餐桌上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