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左右
近期,我断断续续地品读了萧红女士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虽然我对萧红这个名字稍有耳闻,但我却未曾接触过她的作品。我的女儿给我推荐了这部小说。此时的我正为日常生活琐事所缠绕,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时常为网络“迷失”的我对这部小说的持久度表示了疑虑。特别是鉴于我现在对阅读的兴趣转向人物传记和故事类的非虚构文学。
但一打开这本书,我的怀疑瞬间就消散得无影无踪了。原来这部小说并非我预想的那样是虚构的情节,而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真实回忆。它的笔触清新自然,对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等作品,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让人赞叹不已。
童年时期,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期”。因为那时我们拥有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坚强身躯遮风避雨的长辈们。那时的我们心中没有负担,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值得回忆。童年的我们心无城府,用一颗透明的心看世界,对世界不加评判。
整部小说里,作者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由笼统到具体的方式建构故事的架构。作者先描写她成长的大环境——东北呼兰城的旧景。书中生动地再现了这个并不大的城镇景象,两街间坐落着各式店铺: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等传统商铺,甚至还提到了一个因当地人而生意并不兴旺的牙科诊所。
作者还特别描述了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它给当地人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但在孩子眼中却充满了新奇和乐趣。对东二道街的扎彩铺的描绘更是惟妙惟肖,这里的人们生活虽然节俭,但对逝者的“破费”却显得如此慷慨。这种矛盾反映了当地人的和他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除此之外,、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等风土人情也被作者一一呈现出来。特别是野台子戏成为了当地人相亲的舞台和女儿回娘家的借口。书中对这些风土人情的描绘是如此的真实和生动。
在描绘完大环境之后,作者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乐园——家中的大花园(后院)。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自己在祖父的陪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从种菜到捉虫、从观察倭瓜到黄瓜的生长,每一段都是如此细腻入微。
而在整个故事中登场的人物更是形象生动,无论是最亲近的祖父母还是生活但有人性的草房客们、爱笑的赶车人及其为儿媳发愁的母亲们以及别样的王大姐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故事。而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物时也是恰到好处,既有详述也有略写,使整个故事主次分明。
我认为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事实说话”。它没有直接谴责对人的伤害和对生活的扭曲,这或许与作者当时年纪尚小、尚处于懵懂状态有关。但正是这种真实的叙述方式让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而作者的亲身经历更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人之处,唯美的语言也提升了作品的境界。
《呼兰河传》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萧红这位伟大的作家和她笔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