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用通假字
一次作文课中,学生们在写句子时闹了一个小笑话。有个学生写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最后落得个自吻乌下场。”句中的“吻”字,实际上应该是“刎”字的误用。我向学生指出这个错误后,大家都忍不住哄堂大笑。
平时我们常常会写错别字,所谓的错字往往是笔画的增减或偏旁的误用。而别字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字,如将“刎”写作“吻”,或将“部署”误为“布署”,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别字的特点是读音相近或相同,有时是因为笔画过多而故意简化所致。
在生活中,这样的错别字现象非常常见。比如某商店把“鸡蛋”写成了“鸡旦”,家具厂将“家具”写成了“家俱”,磨坊把“出售麸子”写成了“出售夫子”。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拉生”一词,琢磨了许久才发现是“拉糁(shēn)”的误写。
通假字是古代典籍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指的是用一个与规范写法不同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用字现象。这种替代有三个特征:借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无关系,在古代读音上与本字相同或相近,以及在时间上是共时关系,同处一个时代。
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通假字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经常能够看到通假字或通假现象。比如一些成语的用法,就是通假字的典型例子。我国的吉祥传统文化中,也常常利用通假字来表达不同的寓意。
谜语中也不例外,有些谜语就是通过通假字来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当下,尤其是在网络语言中,通假字更是层出不穷,成为一种时尚。这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因为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甚至混乱的现象可能会对汉字的稳定性和汉语书面用语的规范性造成影响。
通假字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一方面,由于文化传承的断层和方言差异,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可能会出现误写误记的情况。后人在使用通假字时可能出于仿效或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对于通假字的理解和掌握,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也是保持汉字的稳定性和纯洁汉语书面用语的重要一环。
在文言文学习中,通假字的注解是重要的参考。例如,“亡”通“无”,“厝”通“措”,“趣”通“促”等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只需记住课文中列出的常见通假字即可。但在做文言文阅读类题目时,如果遇到字形字义无法理解的情况,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积极调动平时积累的通假字知识进行应对。
最后要明确的是,通假并不是假借。通假是借字对本字的临时性借用,而假借则是长久性的,可能一借不还。例如,“夫”本指丈夫,后被假借为发语词和远指代词。我们在学习和使用汉字时,要仔细辨别,正确使用每一个汉字,以保持汉字的生命力和汉语的纯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