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毛笔必练60字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笔法独特,结构优美,充分展现了用笔的精妙之处。他的行笔流畅自然,笔势如行云流水般飘逸,字里行间蕴丰富的艺术形态美。我们今天暂且不谈他的行笔与章法,只谈一谈字的结构。在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中,我们选取了100个字,这100个字富含深意,如能练熟,可谓是书法之路上的一块基石。
让我们来欣赏选自《二谢帖》的单字之美。
在《二谢帖》中,“谢”字所展现的右势结构,是书法的精妙之处。再看“面”字,笔画清瘦却能勾勒得圆满有力。而“未”字则体现了贯通的行气,使整个字显得生动有致。“者”字的连带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展现了王羲之书法中细腻的笔触。
接下来,我们再欣赏《平安帖》中的单字。在“存”字中,我们需注意连带关系的处理。而在“想”字中,与揖让的巧妙运用更是显露无疑。尤其要注意到《得示帖》中的“示”字,虽然笔画不多,但每笔都显得粗重有力。而下面的“不”和“乃”两个字的大胆用笔,更是对行气体现的关键所在。在书写时,需注意角度和力度的把控,以达到虚实得体的效果。
再来看相对少见的《远宦帖》。其中的“张”字最后一笔粗重有力,突出了字的对比美。“老”字则展示了单字内空间布局的精妙之处。
再转向《快雪时晴帖》,其结字偏行楷风格。如“次”字是否感到熟悉?实际上它在《圣教序》中大量出现。而在《频有哀祸帖》中,“不”字的最后一笔处理得当,体现了字的连带关系。
说到著名的《丧乱帖》,很多人对其中的“毒”字印象深刻,其笔触确实“毒辣”。而“驰”字的最后一笔收得巧妙。“盖”和“深”字在《圣教序》中集字出现,它们的体态俊朗、飘逸。在书写时,“先”字的收笔和“首”字与上方“盖”字的引头两笔都需细心处理。对比上下两个“羲”字,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别明显。而“离”字的中间竖画则显得纤细坚挺。
下面,让我们一同欣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此作品虽以行气见长,但若从微观角度截取单字来看其结构之美,则别有一番风味。这主要体现在力度、揖让、顾盼、粗细错落等方面。《兰亭序》中的“永”“和”两字重心处理得当,平衡与映衬的关系得以体现。而繁体的“怀”字笔画虽多,但处理方法得当则能写出其独特的美感。
事实上,《兰亭序》的结体与行气紧密相关。即使在词语组合中,也有着良好的呼应关系。如我们常见的“惠风和畅”。其中的“畅”字行笔斜向头尾交叉,“申”与“易”两部分的对位关系呈现出三角形式的巧妙组合。这样的变化正是为了与其他三个字的呼应关系相协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亭序》中的“仰”字几乎是最细的字之一但它却并不显得乏力反而十分坚挺这正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书写时要注意其笔势的多变如“带”字的头部四个竖笔两直两曲在书写时需层层递进毫不生硬板滞才能体现出其书法的灵动与变化。
最后我们来谈谈《圣教序》。这部作品集字之大成可谓学书法的宝典。学写《圣教序》时下笔需合乎笔势要求筋、骨、血、脉、肉俱全其点画出入之迹要随笔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从用笔的意态取势着眼于点画、部首以及结构部件的布局逐渐写出王字的清朗、恬静洒脱的风神来。
王羲之书法中的“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的灵动变化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圣教序》集字时注意到了这点虽然不能说是行云流水般顺畅但单字的俊美却尤为珍贵。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如“水”“想”“敏”等字在《圣教序》现了大量折笔在书写时切忌调整中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