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线网结构的优缺点


本文总结了规划地铁网络需遵循的基本原则,详细阐述了各观点,并给出了相应实例,供读者参考。

一、合理的网络规模

城区人口规模是决定地铁网络规模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城区人口大于300万的城市可考虑修建地铁,以每200万人拥有100公里的标准来规划。例如,对于一个未来人口预计达到1000万的城市,地铁总长度应规划为500公里左右。反之,若城区人口小于300万,则可考虑规划轻轨系统。成都目前的地铁规划已经超过了2000公里的轨道,这需要服务于未来至少4000万甚至更多的人口。

二、线路走向需符合乘客出行意愿

地铁线路的基本走向应该是向心型的,以满足乘客基本出行意愿。规划地铁时,首先应考虑规划一条直接经过该区域的向心型线路。若某地区的线路无法完全安排向心型线路,也应至少保证该区域通往市中心的换乘次数最少,并保证通路基本顺直。

三、合理的网络形状——环加放射型

合理的地铁网络形状应为“环加放射”型。环线包括组合环和独立环两种方式,网络中可以同时存在两种环线或只存在其中一种。环加放射型网络能够使线路客流均衡,提高网络效率。

四、网络布局需符合主要客流带布局

城市中的主客流带是整个城市的大客流和长距离客流的集中地。地铁线路的布局应有效突出主客流带的布局,以实现客流均衡。

五至十五、其他关键原则

包括避免无必要的线路重复、过长网络壁垒、大换乘站需突出重点区域等原则。例如,两条相邻平行线路的平均间距应保持在1.6-2.5公里之间,以实现最小代价下的地铁密度最大化要求。在网络规划中应尽量避免设置过多的换乘站,而应更多地采用小换乘站来保证网络的局部互通性。还应尽量避免规划不合理的断头线和网络中的“真空”地带,以实现网络规模的最大化和运营效率的最优化。

以上这些原则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实际的地铁网络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网络的合理化和高效化。由于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的复杂性,地铁网络规划还需要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积累。在本文中提到的部分概念和实例,可能会涉及到深层次的规划理论,读者不必过于深究,但可以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解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