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人现实表现 简短
钱颖一教授是清华大学的重要学者,曾于77级恢复高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并在之后的生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2002年起,他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特聘教授,并长期担任学院院长职务,直至2018年8月卸任。
在钱颖一教授的任期内,他倡导并实施了一种名为“院长与学生共品下午茶”的活动。这一活动每学期定期举行,学生们可以自由报名参加,每次活动时长2至3个小时。在轻松的氛围中,钱教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话题广泛且无限制。通过这一渠道,他不仅了解了“80后”、“90后”学生的关注点、思维逻辑和价值偏好,同时也传播了现代教育的理念。
“下午茶”活动是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及其思维演变的重要场合。钱教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观察到了清华学生中的七个普遍现象。
现象一,学生生活忙碌、茫然、盲目。清华学生的课程繁重,活动多样,使得他们常常感到忙碌和茫然。在忙碌和茫然之后,有的学生会盲目地跟随他人的脚步,这是他们的特点。
现象二,学分绩导向。学生非常关注学分绩,因为它可度量、可比较,成为了各种评奖、推荐读研究生、找实习、找工作的重要依据。
现象三,变相缩短学制。学生为了实习、工作或第二学位等原因,会在大学期间选择加速完成学业。
现象四,焦虑、纠结、内卷。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导致他们感到焦虑和纠结,内卷现象也日益严重。
现象五,大学如同高中。学生无法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海外交换学习的经历反而让他们更加体会到大学与高中的不同。
现象六,做研究的困惑。虽然学生学得多、早、深,但往往不会做研究,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多以“研究助理”的角色来看待,而较少看到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现象七,均值高、方差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整体水平较高,但同质发展较多,冒尖的学生较少。
针对这些现象,钱颖一教授在大学生培养实践中发现了七个重要权衡,并指出教育者需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七个权衡涉及思维与知识、通识与专业、个性与从众、无用与有用、好奇心与功利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以及人与才的关系。
钱教授认为,这七个普遍现象和权衡的偏颇可以追溯到市场和的评价体系及竞争。他强调了教育内在的评价和愿景的重要性,认为虽然教育不能脱离市场和,但必须有教育自身的逻辑和愿景。
钱颖一教授的观察和思考对于理解当代大学生培养中的问题与挑战具有重要价值。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仅适用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也具有更广泛的共性,可以为其他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