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洲村不能随便去的原因
小洲村落,一个镶嵌在广州地图上的神秘角落。它的名字,被众多广州人熟悉而传颂。相传,这里艺术气息浓郁,不少艺术家和文化创作者都选择在这里设立他们的创作基地,也吸引了我这样的游客远道而来探访。
我从广州南站搭乘地铁2号线,在海珠客运站换乘997路公交车,颠簸了一小时后在小洲村口下车。眼前的景象并未如我所想象的那样展现出艺术村落的韵味,或许是我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吧。
在村庄的显眼位置,立着三块石碑,分别标明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以及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的字样。这里被誉为岭南水乡的最后一方净土。但当我游历完整个村庄后,不禁想,这三块石碑或许可以撤去了。
据史载,元末明初,一批河南新乡的中原人因避乱南下,选择了这个沙洲定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理论上,村中应该保留着不少古建筑,但我却未见到太多。或许是我的目光不够敏锐吧。
小洲村古时曾是物产丰富、水乡风情浓郁的地方,但如今时过境迁,渔业和船舶运输业已不复往日辉煌。如今所剩的水乡记忆,只停留在河涌上那些已弃用的小舟上,而老屋则大多被改建成了新的楼房。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小洲村已由村委会管理,不再是过去的村民聚居地。
游览过程中,我本以为会看到充满文艺气息的场景,但却意外地看到了大量的宗祠。我不禁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
穿过一条两旁林立着现代钢筋混凝土楼房的商业街道,我终于看到了老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池简公祠,尽管祠前的河塘清洁问题有待改善,但这是村里最干净的池塘。
离开公祠后,我继续寻找艺术店铺的踪迹。不久后我看到的却是简氏公祠。简氏公祠与东池简公祠有何区别?是建筑风格的差异还是祖辈传承的不同?
简氏公祠始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民国时期曾作为学堂使用。祠前有一棵古榕树,高达200多年树龄,遮天蔽日,独木成林。它的枝干向四面延伸了十几米长。
仔细观察后我发现简氏公祠与东池简公祠的建筑风格确有不同。两座公祠的大门设计独特,当我跨过门槛时都有些担心头顶沉重的木板会砸到头上。公祠内有四合院设计,摆放着装饰用的花盆为庄重之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祠堂内东西两侧隐藏着的深巷子,仿佛是为低吟浅唱而设的舞台。在村庄的另一处我又见到了粤梅简公祠。除了这些公祠外,村庄里更多的是现代楼房和正在建设的新房子。
小洲村似乎将我引向了公祠的探索之旅。我不断转来转去又见到了吕山简公祠等众多公祠建筑群落。这些公祠建筑风格各异让我感到好奇:为何一个村庄里会建造这么多公祠?难道是为了宗族派别的划分吗?
终于我见到了一座不是公祠的老房子门上写着“进士第”字样但它已无人居住改造成了客栈门前挂着“高考状元可免费入住”的牌子这不禁让我想象如果住在这里是否会做个考取进士的梦呢?
在“进士第”旁有一块指示牌指向“蚝壳屋”。顺着指示方向我来到了一栋房子前却发现并没有见到蚝壳墙壁却是由砖砌成的令我一度困惑但我终于在后院发现了用蚝壳砌成的墙其独特的冬暖夏凉特性让我惊叹不已可惜的是村里原本几十栋蚝壳屋如今只剩下两栋了。
这个村子还保留着一些特殊的礼俗比如“拱北”以及像苏式建筑的礼堂这些也成为了村民们引以为傲的象征。小洲村虽然有文艺气息的店铺但也有一些餐馆主打鱼品吸引着我但最终我还是离开了这里。
小洲村虽然经过艺术家的改造但仍然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如垃圾遍地、河水发臭等而且高速公路也从村庄上空经过令人有些失望相比于宏村和篁岭等地这里的古朴气息已有所减弱不过仍能感受到它的历史韵味和乡土情感在游走于城乡之间我也开始思考为什么文青们会选择炒作这个村子呢?或许是因为它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吧也或许因为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这里还能让人找到一丝宁静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