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名言100句
《子路》
《子路》是出自《论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描述了孔子在与道德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其以子路为题名,因为文章开篇就提到了“子路问政”。
在《子路》一文中,孔子强调了完善的人格必须具备、爱憎分明的能力,并且要能够与社会和谐共处。他进一步认为,能够坚守大节,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之处,就是中庸在道德层面的体现。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子路》中的经典名句,附上译文与点评,以飨读者。
一、名实相符的重要性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译文:名分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事情就不能成功;事情不成功,礼乐文化就不能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能得当。
点评:孔子认为,正名分是言语、事情、礼乐、刑罚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只有名实相符,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二、为政以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一个人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从;一个人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点评:儒家的为政理念是以道德为基础。孔子强调,领导者要提高自身修养,以德服人。
三、政事如兄弟
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鲁国与卫国的政事,就像兄弟之间的关系一样。
点评:孔子以亲兄弟的关系来比喻鲁、卫两国的政事,意在强调两国之间的紧密关系。
四、治理的智慧
--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若有人请我治理国政,一年就可以初见成效,三年就可以获得成功。
点评:孔子提倡以周礼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他相信通过长时间的治理,可以实现的繁荣稳定。
五、仁政的长期性
--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如果有王者兴起,要推行仁政遍行天下大概需要三十年的时间。
点评:「世」是时间单位,三十年为一世。孔子认为推行仁政需要时间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
六、政事的善恶标准
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使近处的百姓高兴,使远处的百姓归附。
点评:叶公问及政事时,孔子回答说善于治理政事的标准就是使百姓高兴并归附。这是评判政事善恶的重要标准之一。
七、避免急功近利
--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图小利;一味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若顾及小利则不能成就大事。
点评:孔子认为急功近利和贪图小利是成功的两大障碍要克服它们才能实现远大目标。八、人格的养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平时在家里保持恭敬的态度,办事严肃认真对待他人忠诚真诚。即使到了边远的地方这些品质也不能丢弃。 点评:这是孔子对学生描述仁爱之境时所强调的人格养成之道他强调了恭敬、认真和忠诚等品质的重要性无论在何处都不能丢弃这些品质九、使命与羞耻心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自己要有羞耻之心出使又不辱君命这样就可以称作士了。 点评:孔子很讲究「耻」认为羞耻心是做人的底线是道德自律的基础人有羞耻之心才会有所不为十、和谐与原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追求和谐但却不盲目服从;小人总是盲目服从但却不能够和谐。 点评:孔子认为君子遇事有原则对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并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而小人则相反他们注重私利不能做到和谐相处十一、君子的心境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君子能做到舒泰而不骄傲而小人则是骄傲而不舒泰。 点评:「泰」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