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精打采表示精神不振的四字成语


1、疲惫不堪的容颜

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词语——“没精打采”。汉语拼音释义为méi jīng dǎ cǎi。

这个词语源自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段描述,描述了贾宝玉满腹疑惑,回到怡红院时显得精神不振的样子。

解释:“采”在此处意为精神。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人精神萎靡,提不起劲头来。

健康与养生建议:生活中很多人时常会感到精神不振,尤其是在经过西医体检未发现明显问题时。在中医理论中,这可能与气虚有关。中医认为气是最基本的物质,它是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的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组成的。气虚的症状还涉及到其他脏腑,如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等。

气虚的人并不都是瘦弱者,实际上有些气虚的人身体偏胖。这种胖并不是肌肉结实、充满活力的那种胖,而是“虚胖”。气虚的人在炎夏和寒冬时特别敏感,因为这类人容易出汗或感到寒冷。对于气虚的人来说,应避免食用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和辛辣的食物。

那么,有哪些食物能帮助改善气虚的体质呢?以下是七种对改善气虚有益的食物。

(1)粳米:粳米是中性偏平的食材,具有补中益气的效果。古代的食疗学家都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唐代孟诜认为粳米可以“温中益气”。王孟英则称粳米粥为“贫人之参汤”,对气虚的人来说非常适合。

(2)鸡肉:鸡肉温性且甘甜,能温中、益气、补精、养血。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肾虚,鸡肉都是理想的食材。传统上,对气虚之人有使用黄芪炖老母鸡的习惯,这样可以增加补气效果。

(3)鲢鱼:鲢鱼性温味甘,具有补气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温中益气”的记载。王孟英也认为鲢鱼有“暖胃、补气、泽肤”的功效。

(4)桂鱼:桂鱼也是一种有益于气虚的鱼类。早在五代时期的学著作《日华子本草》中就提到桂鱼有“益气”的作用。

(5)大枣:大枣温性味甘,有很好的益气补血效果。历代医家都推荐给气虚的患者使用。

(6)山:山是中医常用的补气食品,《本草纲目》记载其能“益肾气、化痰涎、润皮毛”。

(7)黄芪:黄芪微温味甘,是民间常用的补气材。许多医书都称其为“补气之最”。黄芪除了补气外,还有升阳、固表止汗等功效。

这些食物都可以帮助改善气虚的体质,让身体更加健康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