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食物英文版
“如何让外国人理解《清明上河图》的魅力?不必详述画中的人物、车辆和房屋数量。就像卢浮宫的《蒙娜丽莎》一样,告诉他们这是《蒙娜丽莎》的仿版,他们就会豁然开朗。”在上海书展开幕首日,资深媒体人、上海日报前主编张慈贇分享了他的见解。
在8月12日举行的“传统文化系列”丛书英文版访谈及新书发布会中,张慈贇的另一重要工作成果亮相。这套丛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他本人执笔完成,并得到了出版的支持。
该丛书共分为六册,包括《神话与智慧的结晶》、《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成语背后的故事》、《历代绘画精品鉴赏》、《历史人物概览》以及《古建筑之魅》。
“这是我们首次用英语系统地介绍传统文化的故事读本。”张慈贇解释说。该系列选材上侧重于挑选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传统文化故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叙述,使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故事变得生动有趣。
“以地道的英语传播文化的浩瀚精髓。”这一系列丛书致力于跨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在过去的文化输出中,往往只注重文字的翻译,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传播中的差异和细节。张慈贇认为,这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文化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
张慈贇分享说:“讲述文化给外国人听时,我有一个原则:我作为具有传统教育背景的人,需要选择那些最能够展现文化影响力的事物。除了经典的医学、学和易经等高深学问外,我还特别选择了如《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这些内容对于人来说非常熟悉,即便我们不能全部记住,但常常会有一些名言警句脱口而出。”
在编写这套丛书时,张慈贇强调使用英语母语者熟悉的表达方式来介绍传统文化。他举例通过将《清明上河图》与《蒙娜丽莎》进行比较、将成语“覆水难收”转化为英语俗语“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等创新方式来解释文化。这些看似不同的文化元素之间其实为读者开辟了新的理解路径。
“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张慈贇坚持为英语读者写作的理念。他认为自己在写作时考虑到了三大类读者:一是外国读者,希望他们通过阅读对的文化产生兴趣;二是海外华人的孩子们,让他们可以通过这套书学习并理解传统文化;三是从事外事交流的人员,为了让他们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对外交流词汇资源。
这套丛书以较为完整的中英双语词汇表,如对古代名著、历史人物的名称等进行翻译和注释,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上海译文出版社还精心为每篇文章配以插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人物和情节,而特殊的24开本设计更是增加了阅读的舒适度。
书籍整理:梁佳
文章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