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游记800字高中作文
南五台旅行札记
在秋天的交替时节,气候多变,前一日还是暑气逼人,一夜之间却转凉,使得枝叶也随之快速变色。早上九点,我踏入南五台山谷,乘坐山间小道上的车辆,蜿蜒曲折地穿行在静谧的山路上。
三十年前,我在山脚下工作过,曾登顶此地,但已忘却当时的具体路径。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区都配备了缆车,可以一坐直达山顶,虽然省去了慢慢攀登的辛苦,却也少了体验攀登乐趣的过程。人们常以为南五台与山西的五台山相仿,但我八月份刚从那里归来,那里的广阔令人仿佛如蚁一般渺小,无从适从。司机师傅告诉我,南五台实际上与铜川的五台相呼应。记得六月我曾到访王山,却未曾见过五台的风貌,想象不出它会是怎样的壮观景象。路边石壁上刻有的“太乙近天都”的诗句让我误以为此地就是太乙山,但记忆中那似乎翠华山的别称。
秦岭七十二峪,终南山的神秘与浩渺,总有说不清道不明之处。老百姓却直接将其称为南山,简明扼要。车停在澜涛旧馆前,我曾在院中远望长安城,与友人分享往昔的故事。推开红门,院内几近荒芜,询问路过的年轻人却多不知晓。青翠的林木掩映着山峰,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令人兴奋的答案。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径直冲向挂在坡前的石阶。这条道路的难度系数超过三点零,连续的攀登动作仿佛四五折的舞蹈,据说登顶共有超过一千八百个台阶,令人望而生畏。
艰难地登上休息平台后,我查看了路边的登山示意图。南五台犹如伸出的手掌,五个指头争相展现长安的风采,排成一列,谁也不愿居于人后。从这片手掌形的平台开始,向左可以到达灵应台,向右则直达观音台。灵应台旁边的舍身台,如同大拇指般脱离其他兄弟,暂时被废弃。名山大川往往多被僧人所占,常建在山巅,原本是为了追求清静出世的生活,却也让人看了觉得心惊胆战。没想到的是,南五台的性格与关中男子的性格颇为相似——初见时看似冷峻,实则并非难以接近。
我们左行前行,仿佛行走在山肩平地之上,毫不费力。可以悠闲地欣赏山谷中的大树、聆听林间的鸟鸣、枯叶下的树籽。阳光从林间洒下,似乎能看见透明的光线中流动的负氧离子。我们深吸一口气仿佛饮入了春天的酒水一般。路上的猫儿众多已成这里的主人公们或者欢迎宾客或者等待食物都展现出大方的演员姿态。无意间瞥了一眼他人的手表竟然发现只过了半小时而世界仿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缓缓走到灵应台下抬头仰望四层楼阁矗立台顶金碧辉煌如同天宫一般壮丽非凡。加快脚步冲上平台关中平原如同展开的大书册页而两边群山如诗如画让人惊叹不已难怪连也愿意亲自爬到这里留下诗句赞美这美景。西边的观音台如的绿色盆景而东边的舍身台则显得寂寞但红叶醉秋意更显其美。登上楼阁一层有一层的安排一层有一层的风景到了最高层南看连绵山峦北望高楼林立长安城虽不远但五台之景却令人流连忘返。这些年我常纳闷为何在苦闷之时不来这里寻求解脱?
景区图片由张迁老师提供在此感谢他的辛勤付出。欧阳修在滁州乐山乐水留下了美文而我在南五台的登高望远中也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乐趣。较之过去的经历我很少经常进山但却总是望山傻乐而现在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满目苍翠一马平川长风呼啸我心旷神怡虽不明乐从何来但却感到一种久违的痛快和舒畅。
我扶栏俯瞰绿海之中翠波之间点缀着零星的屋舍近处坡坎上的紫竹林曾是皇家观音祖庭的历史比普陀山还要早几百年。上山前我在路上偶遇宽师傅几句交谈便让我们熟络起来。他计划在院内开设公益书吧我提议既施粥又施书定能感动更多善主让这山上充满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