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了解自己吗
节选自一零年的印度哲学家阿迪尔的第五次公开演讲,这段演讲被誉为“凡一的幸福之道”。
一九三四年的新年元旦之前,在印度,一位名为克里辛纳木的智者提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真理并非一种可以通过任何道路来寻找的实物。真理不是对思维和心灵的约束或改变,而是一种永不间断的完整,是行动中的自然完整。人们常有的错误想法,认为探索真理便是一条通往真相的道路,但这只是最初的想法幻化而已,其中充满模仿和。
请不要被那些所谓无目标、无目的就无以成事的言论所迷惑。我想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必须亲自去体验和发现什么是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设定一条固定的道路,更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道路前行。我真正的意思是要强调每个人必须亲自去理解真理。
希望你们能明白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当你需要去体验、去发现,并在生活中去尝试时,固定的道路就可能成为一种阻碍。而如果你为自己刻板地规划一条道路,那么就可能陷入一种个人化的立场,一种狭隘的、受限的观点。
真理是一种永恒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它并非终点,也非静态的。对于追求道路的渴望实际上源于无知和幻想。当心灵变得柔软,摆脱了和记忆的束缚,摆脱了社会的限制时,这种行动中就会展现出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正如我所提及的,真正的科学家是那个不断尝试而不考虑结果的人。他并不追求某种成果,因为这些成果只是他探索过程中的副产品。当你在探索和尝试时,你的行动也只是这种过程的副产品。若一个科学家只追求结果而非真正的探索,那么他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家。但如果你在探索中不带有获取的心态,那么你可能会在过程中得到一些收获,尽管这些对于你来说只是次要的。你若只关注结果,那么你的探索就会显得呆板且缺乏活力。你追求的是一个终点、一个结果,这使得你的行动变得越来越受限。
只有在不渴望成果和成就的探索中,你的生活才能拥有持久的自由和丰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探索中就不会有行动或结果,只是行动和结果并非你首要考虑的事情。就像河流滋润岸边的树木一样,这种探索的过程也会滋养我们的行动。协同合作的行动、团结一致的行动——这就是社会的真谛。
你们渴望创造一个完美的社会,但请记住,“完美”并非终点或顶点。完美就是圆满,它存在于持续不断的运动中。社会和人类都无法达到某个理想的境地——因为“人类”就是社会的本质。
如果社会试图按照某个理想来塑造自己,如果人类试图按照某个理想来生活,那么两者都将失去真正的圆满,都会变得腐朽。但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持续的圆满运动中时,他的行为将会是和谐的、完整的;他的行动将不再是对某个理想的简单模仿。
这便是阿迪尔的幸福之道——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理解来寻找生活的真谛和幸福之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