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朗诵稿三年级小学生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清明节气通常出现在4月5日前后,其名字的含义正是表达了天气清新、明媚、和暖的意象,恰逢鸟语花香的盛春季节。"万物在此时生长,皆显清净明洁之态。" 正是这样的景象,赋予了清明节独特的内涵。
时令之趣
古人的清明节有着许多有趣的物候现象。首先可以观察到桐花开始盛开,接着喜阴的田鼠回到洞中,而喜阳的小鸟开始活跃,雨后的天空也会出现彩虹。
春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人们以花叶为食,用各种方式庆祝春天的到来。
《洛阳记》记载:"寒食日,人们装饰着万花的车舆,还会煮杨花粥来庆祝。"
《遵生八笺》中描述了一种青精饭的做法,用杨桐叶等植物叶染饭,色青而有光,既可滋养身体,又富含了道家的养生理念。
《法天生意》提到:"三月三日,人们会采桃花浸酒饮用,认为可以消除百病,使容颜更佳。"
《万花谷》则记载了春尽时人们采松花制作饼食的习惯,不仅香味清甘,而且对身体健康有益。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描绘了三月时人们采摘天坛的龙须菜、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寒食节的佳品。
清明节与天气
清明时节,大部分地区都遵循着"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规律,雪逐渐消失,雨水尚少。人们常常用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来描述清明的气象,但这般细雨绵绵的景象,更多是江南地区的特色。
春天的北京,尘土飞扬中夹杂着花的香气。风有时会带来一些纷乱,但正是这风吹过,使得浓郁的桃花和李花更加动人。虽然四月的风沙会带来一些困扰,但人们依然享受着这最美的四月天。
古人云:"仁如春风,惠如冬日。"然而在春天,人们更期望的是春风的和煦。盛春时节,气温变化无常,仿佛在几个季节之间穿梭。晴朗时如夏天般温暖,阴雨时又似冬天般寒冷。
在享受春风带来的温暖与花香时,人们也会因飘飞的柳絮而有些烦恼。但一想到这是春天的一部分,花絮落尽后便是暖洋洋的日子,便也释然了。
曲水流觞与上巳节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是一个古代祈求吉祥、消除灾祸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到溪水边,举行"曲水流觞"的活动。把倒满酒的杯子放在水面,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一活动渐渐成为了一种雅致的风俗。
公元353年的那个上巳节,微醺的王羲之写就了著名的《兰亭集序》。那天的天气正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天气和心境或许有着某种关联,"阳春时节,宜懒散形骸,便宜安泰以顺天时",这样的古训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者。文章和图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处理。